《千秋岁·休嗟磨折》
时间: 2025-01-11 10:5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休嗟磨折
作者: 李之仪 〔宋代〕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
殷勤且话经年别。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
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
无复伤离别,共保冰霜洁。
不断梦,从今歇。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
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
白话文翻译:
不要再叹息磨折的光阴了,看看那罗巾上沾染的血迹。
殷切地聊着过去的分别。
庭院里的花儿愁苦地凝望,檐下的雨声同样在呜咽。
明亮的灯光渐渐熄灭,每夜的灯光如同明月一般多。
再也不伤感离别,愿共守这冰霜的洁白。
不断的梦,从今往后就停止。
收回书上的纷乱,解开眉头的结。
虽未完全绝望,金色的徽章在某处应该能带来雪花的纯净。
注释:
- 罗巾:一种轻薄的丝织物,常用于制作头巾或围巾。
- 殷勤:热情、周到。
- 怅望:怅惘地望着,内心感到惆怅。
- 呜咽:低声哭泣,形容悲伤的声音。
- 灯光夜夜多如月:形容夜里灯光明亮,如同月光般多。
- 冰霜洁:象征着纯洁、高洁的品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之仪,字梦阮,号清逸,宋代词人,擅长写作婉约词,情感细腻,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见长。
-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李之仪对往昔思念的时刻,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诗歌鉴赏:
《千秋岁·休嗟磨折》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离别之苦与对往昔的追忆。开篇“休嗟磨折”直接表明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接着通过“看取罗巾血”暗示了情感的深重与记忆的烙印。词中通过“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花的怅望与雨的呜咽相呼应,使得情感更加浓烈。“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则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明亮的灯光虽多,却无法驱散内心的寂寞。后面几句表达了对梦境的无奈与对现实的妥协,不再沉浸于离别的伤感,而是希望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表现出对离别后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情感的执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休嗟磨折”:劝自己不要再叹息时光的流逝。
- “看取罗巾血”:通过视线聚焦于沾染的血迹,象征着过去的痛苦与记忆。
- “殷勤且话经年别”:温柔地聊起多年的分离,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庭院花朵的向往与檐下雨声的悲鸣相互映衬。
- “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灯光的闪烁与明亮,反映了内心的孤独感。
- “无复伤离别,共保冰霜洁”:不再为离别伤心,愿意共同守护这份纯洁的情感。
- “不断梦,从今歇”:梦境的反复让人疲倦,选择放下。
-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整理思绪,解除心中的困扰。
- “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内心依然对美好有所期待,象征着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罗巾血”比喻情感的流失与痛苦。
- 拟人:把花和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美好回忆的珍惜,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纯洁情感的渴望,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罗巾: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痛苦的记忆。
- 庭花: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 檐雨:象征着伤感与无奈的情绪。
- 灯光: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冰霜洁:象征着高洁与纯净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罗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苦涩
B. 过去的记忆
C. 时间的流逝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庭花番怅望”中“怅望”是什么意思? A. 期待
B. 愁苦地望着
C. 快乐地观赏
D. 漠然 -
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愤怒
C. 伤感与思念
D. 平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
-
诗词对比:
- 李之仪与李煜同为词人,李之仪更加细腻,李煜则多表现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李之仪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