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答南山禅师二颂兼呈琦上人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3:37:41

南山四至分明也,一日元来十二时。

两个泥牛齐著力,矛头淅米剑头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山四至分明也,一日元来十二时。
两个泥牛齐著力,矛头淅米剑头炊。

白话文翻译:

南山的四个方向分明可辨,整天的时间其实只有十二个时辰。
两个泥土做的牛在一起用力,像是矛头在淅淅的米、剑头在炊烟中升起。

注释:

  • 南山:指的是中国南方的山,常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境界。
  • 四至: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
  • 一日元来十二时:指的是一天的时间被分为十二个时辰,强调时间的流逝。
  • 泥牛:用泥土做成的牛,象征着朴实和自然。
  • 齐著力:一起用力,形容两个泥牛的协作。
  • 矛头淅米:可能指的是矛尖在水里的轻微波动,象征着细腻的动作。
  • 剑头炊:剑头在炊烟中的意象,暗示着武器与生活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黄庭坚与南山禅师、琦上人的交流过程中,反映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时间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黄庭坚对时间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开篇用“南山四至分明也”来引入,强调了自然的明确性和时空的存在感。诗中提到“一日元来十二时”,则让人思考时间的流转和日常生活的规律。随着诗句的推进,两个泥牛的意象出现,象征着勤劳与合作的精神,显示出一种生活的朴实和自然的和谐。后两句通过“矛头淅米剑头炊”的比喻,描绘出一种生动的场景,似乎是生活中各种元素的交织与碰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山四至分明也”:指出南山的四个方向非常清晰,象征着自然的明确性。
    • “一日元来十二时”:强调时间的流逝,日常生活的规律。
    • “两个泥牛齐著力”:泥牛的形象象征着勤劳与合作。
    • “矛头淅米剑头炊”:生动描绘了自然中的细微变化和生活的交融。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泥牛比喻人的劳动,以及对时间的理解。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劳动与合作精神的赞美。

意象分析:

  • 南山:象征高洁和理想的境界。
  • 泥牛:代表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
  • 矛头与剑头:象征着生活中力量与温柔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山”象征着什么? A. 贫困
    B. 高洁
    C. 战争
    答案:B

  2. “一日元来十二时”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一天的长短
    B. 时间的流逝
    C. 劳动的意义
    答案:B

  3. 诗中“泥牛”的形象象征什么? A. 交通工具
    B. 劳动与合作
    C. 美丽的风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 杜甫的《春望》: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