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文魁母齐魏国夫人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21:52

客谈剪髻德,邻识断机心。

梭壁风云早,谖春雨露深。

安舆神物相,归旐路足钦。

滂母犹难比,生儿振古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文魁母齐魏国夫人三首 其一 邓剡 〔宋代〕

客谈剪髻德,邻识断机心。 梭壁风云早,谖春雨露深。 安舆神物相,归旐路足钦。 滂母犹难比,生儿振古今。

白话文翻译:

客人谈论她剪髻的德行,邻居认识她断机的决心。 她如梭壁般早早地经历了风云变幻,如谖草般在春雨露水中深深扎根。 她的安舆与神物相映,归旐之路令人钦佩。 即使是滂母也难以相比,她生下的儿子振动了古今。

注释:

  • 剪髻德:指妇女守节的美德。古代妇女在丈夫死后,有时会剪去头发以示守节。
  • 断机心:比喻决心坚定,不改变初衷。
  • 梭壁:比喻经历丰富,如织布的梭子在壁上穿梭。
  • 谖春:谖草,传说中的仙草,比喻长寿或不老。
  • 安舆:指安稳的车舆,比喻安稳的生活或地位。
  • 归旐:指出殡时的灵车。
  • 滂母:指古代传说中的贤母,如孟母、岳母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忠贞爱国之情,风格沉郁顿挫。此诗是为悼念文魁的母亲齐魏国夫人而作,表达了对这位夫人的敬仰和对其儿子的赞扬。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齐魏国夫人去世后,邓剡为了表达对她的敬意和对其儿子的赞扬而创作的。诗中通过对夫人的美德和其儿子的成就的描述,展现了夫人的高尚品质和对其家族的深远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齐魏国夫人美德的赞美,展现了她的高尚品质和对家族的深远影响。诗中“剪髻德”和“断机心”两个典故,分别描绘了夫人的守节和坚定决心,体现了她的贞洁和坚强。而“梭壁风云早”和“谖春雨露深”则形象地描绘了夫人经历的丰富和生命的坚韧。最后两句“滂母犹难比,生儿振古今”更是将夫人的地位提升到了历史的高度,认为她的儿子能够震动古今,显示了夫人的教育成果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谈剪髻德,邻识断机心。”:客人谈论她剪髻的德行,邻居认识她断机的决心。这两句通过客人和邻居的视角,展现了夫人的美德和坚定。
  2. “梭壁风云早,谖春雨露深。”:她如梭壁般早早地经历了风云变幻,如谖草般在春雨露水中深深扎根。这两句通过比喻,描绘了夫人经历的丰富和生命的坚韧。
  3. “安舆神物相,归旐路足钦。”:她的安舆与神物相映,归旐之路令人钦佩。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夫人的高贵和受人尊敬。
  4. “滂母犹难比,生儿振古今。”:即使是滂母也难以相比,她生下的儿子振动了古今。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夸张,展现了夫人的非凡和对其儿子的赞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梭壁风云早”和“谖春雨露深”中的“梭壁”和“谖春”都是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夫人的经历和生命。
  • 对比:如“滂母犹难比”中的对比,突出了夫人的非凡。
  • 夸张:如“生儿振古今”中的夸张,强调了夫人的儿子的成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齐魏国夫人的美德和对其儿子的赞扬。通过描绘夫人的守节、坚定、经历和生命,以及对其儿子的赞扬,展现了夫人的高尚品质和对家族的深远影响。

意象分析:

  • 剪髻德:象征守节和贞洁。
  • 断机心:象征坚定和决心。
  • 梭壁风云早:象征经历丰富和生命的坚韧。
  • 谖春雨露深:象征长寿和不老。
  • 安舆神物相:象征高贵和受人尊敬。
  • 归旐路足钦:象征受人尊敬和钦佩。
  • 滂母犹难比:象征非凡和卓越。
  • 生儿振古今:象征成就和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剪髻德”指的是什么? A. 剪去头发以示守节 B. 剪去头发以示悲伤 C. 剪去头发以示庆祝 D. 剪去头发以示疾病

  2. 诗中“断机心”比喻什么? A. 决心坚定 B. 心情悲伤 C. 心情愉快 D. 心情复杂

  3. 诗中“梭壁风云早”比喻什么? A. 经历丰富 B. 生活安稳 C. 生活贫困 D. 生活富裕

  4. 诗中“谖春雨露深”比喻什么? A. 长寿和不老 B. 悲伤和忧愁 C. 快乐和幸福 D. 疾病和痛苦

  5. 诗中“滂母犹难比”中的“滂母”指的是什么? A. 古代传说中的贤母 B. 古代传说中的恶母 C. 古代传说中的普通母亲 D. 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答案:

  1. A
  2. A
  3. A
  4. A
  5.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孟母三迁》:讲述了孟母为了儿子的教育而三次搬家的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教育的重视。
  • 《岳母刺字》:讲述了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的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国教育。

诗词对比:

  • 《孟母三迁》与《挽文魁母齐魏国夫人三首 其一》:两者都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教育的重视,但前者侧重于教育环境的选择,后者侧重于母亲的美德和儿子的成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邓剡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邓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