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

时间: 2025-01-11 02:31:37

麦秋气清和,槐夏日阴翳。

块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滞。

肩舆卒辈乏,徒步脚力费。

出门即林丘,散策空梦寐。

賸为犹子怜,遽以此君至。

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

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

想应开一束,妙简得三四。

今晨入吾手,夷险可历试。

芒鞋与周旋,白拂相妩媚。

人生七十稀,况复已过二。

多谢汝扶持,无乃太晚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麦秋气清和,槐夏日阴翳。块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滞。肩舆卒辈乏,徒步脚力费。出门即林丘,散策空梦寐。賸为犹子怜,遽以此君至。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想应开一束,妙简得三四。今晨入吾手,夷险可历试。芒鞋与周旋,白拂相妩媚。人生七十稀,况复已过二。多谢汝扶持,无乃太晚计。

白话文翻译

麦秋时节天气清和,槐树夏日下阴凉。孤独地守着蓬蒿,如何打破这昏沉和停滞。乘坐肩舆的仆人疲乏,徒步行走又费脚力。出门便是林丘,散步却只能在梦中。剩下的只有对侄子的怜爱,突然间这竹杖就送到了。分明像是人的面容,刻画出老根的模样。毛君的竹杖又是一奇,枝干有不少差异。想必是精心挑选,巧妙地选出了三四根。今天早晨到了我手中,平坦与险阻都可以一一尝试。穿着芒鞋与之周旋,白拂与之相映成趣。人生七十岁稀少,何况我已经过了七十二。多谢你的扶持,恐怕这计划来得太晚。

注释

  • 麦秋气清和:麦秋时节,天气清爽和谐。
  • 槐夏日阴翳:槐树在夏日下形成阴凉。
  • 块然守蓬蒿:孤独地守着荒芜之地。
  • 何以破昏滞:如何打破这种昏沉和停滞的状态。
  • 肩舆卒辈乏:乘坐肩舆的仆人疲乏。
  • 徒步脚力费:徒步行走费脚力。
  • 出门即林丘:出门便是林丘之地。
  • 散策空梦寐:散步却只能在梦中。
  • 賸为犹子怜:剩下的只有对侄子的怜爱。
  • 遽以此君至:突然间这竹杖就送到了。
  • 分明人面目:分明像是人的面容。
  • 刻画老根柢:刻画出老根的模样。
  • 毛君又一奇:毛君的竹杖又是一奇。
  • 枝干不少异:枝干有不少差异。
  • 想应开一束:想必是精心挑选。
  • 妙简得三四:巧妙地选出了三四根。
  • 今晨入吾手:今天早晨到了我手中。
  • 夷险可历试:平坦与险阻都可以一一尝试。
  • 芒鞋与周旋:穿着芒鞋与之周旋。
  • 白拂相妩媚:白拂与之相映成趣。
  • 人生七十稀:人生七十岁稀少。
  • 况复已过二:何况我已经过了七十二。
  • 多谢汝扶持:多谢你的扶持。
  • 无乃太晚计:恐怕这计划来得太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他的诗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曾几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侄子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毛竹杖”可能是侄子送给他的礼物,象征着侄子的关心和支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对侄子的感激之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麦秋气清和”、“槐夏日阴翳”,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孤独地守着蓬蒿,感叹生活的昏沉和停滞,但侄子送来的毛竹杖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诗中的“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以及“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等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毛竹杖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朋友。最后,诗人感慨人生七十稀少,对侄子的扶持表示感谢,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麦秋气清和,槐夏日阴翳:麦秋时节,天气清爽和谐,槐树在夏日下形成阴凉。
  2. 块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滞:孤独地守着荒芜之地,如何打破这种昏沉和停滞的状态。
  3. 肩舆卒辈乏,徒步脚力费:乘坐肩舆的仆人疲乏,徒步行走费脚力。
  4. 出门即林丘,散策空梦寐:出门便是林丘之地,散步却只能在梦中。
  5. 賸为犹子怜,遽以此君至:剩下的只有对侄子的怜爱,突然间这竹杖就送到了。
  6. 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分明像是人的面容,刻画出老根的模样。
  7. 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毛君的竹杖又是一奇,枝干有不少差异。
  8. 想应开一束,妙简得三四:想必是精心挑选,巧妙地选出了三四根。
  9. 今晨入吾手,夷险可历试:今天早晨到了我手中,平坦与险阻都可以一一尝试。
  10. 芒鞋与周旋,白拂相妩媚:穿着芒鞋与之周旋,白拂与之相映成趣。
  11. 人生七十稀,况复已过二:人生七十岁稀少,何况我已经过了七十二。
  12. 多谢汝扶持,无乃太晚计:多谢你的扶持,恐怕这计划来得太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将毛竹杖比喻成人的面容和老根。
  • 拟人:如“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将毛竹杖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个性。
  • 对仗:如“麦秋气清和,槐夏日阴翳”,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侄子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毛竹杖,诗人抒发了对侄子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晚年心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麦秋气清和:麦秋时节的清爽和谐。
  • 槐夏日阴翳:槐树在夏日下形成的阴凉。
  • 块然守蓬蒿:孤独地守着荒芜之地。
  • 肩舆卒辈乏:乘坐肩舆的仆人疲乏。
  • 徒步脚力费:徒步行走费脚力。
  • 出门即林丘:出门便是林丘之地。
  • 散策空梦寐:散步却只能在梦中。
  • 賸为犹子怜:剩下的只有对侄子的怜爱。
  • 遽以此君至:突然间这竹杖就送到了。
  • 分明人面目:分明像是人的面容。
  • 刻画老根柢:刻画出老根的模样。
  • 毛君又一奇:毛君的竹杖又是一奇。
  • 枝干不少异:枝干有不少差异。
  • 想应开一束:想必是精心挑选。
  • 妙简得三四:巧妙地选出了三四根。
  • 今晨入吾手:今天早晨到了我手中。
  • 夷险可历试:平坦与险阻都可以一一尝试。
  • 芒鞋与周旋:穿着芒鞋与之周旋。
  • 白拂相妩媚:白拂与之相映成趣。
  • 人生七十稀:人生七十岁稀少。
  • 况复已过二:何况我已经过了七十二。
  • 多谢汝扶持:多谢你的扶持。
  • 无乃太晚计:恐怕这计划来得太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毛竹杖”是谁送给诗人的? A. 侄子 B. 朋友 C. 仆人 D. 自己

  2. 诗中“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人生七十稀,况复已过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C. 对侄子的感激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的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侄子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与曾几的诗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曾几的《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对侄子的感激之情,但曾几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和毛竹杖,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对宋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曾几诗集》:收录了曾几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曾几诗歌的重要资料。

相关诗句

麦秋气清和,槐夏日阴翳。下一句是什么

块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滞。上一句是什么

块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滞。下一句是什么

肩舆卒辈乏,徒步脚力费。上一句是什么

肩舆卒辈乏,徒步脚力费。下一句是什么

出门即林丘,散策空梦寐。上一句是什么

出门即林丘,散策空梦寐。下一句是什么

賸为犹子怜,遽以此君至。上一句是什么

賸为犹子怜,遽以此君至。下一句是什么

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上一句是什么

分明人面目,刻画老根柢。下一句是什么

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上一句是什么

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异。下一句是什么

想应开一束,妙简得三四。上一句是什么

想应开一束,妙简得三四。下一句是什么

今晨入吾手,夷险可历试。上一句是什么

今晨入吾手,夷险可历试。下一句是什么

芒鞋与周旋,白拂相妩媚。上一句是什么

麦秋气清和,下一句是什么

槐夏日阴翳。上一句是什么

槐夏日阴翳。下一句是什么

块然守蓬蒿,上一句是什么

块然守蓬蒿,下一句是什么

何以破昏滞。上一句是什么

何以破昏滞。下一句是什么

肩舆卒辈乏,上一句是什么

肩舆卒辈乏,下一句是什么

徒步脚力费。上一句是什么

徒步脚力费。下一句是什么

出门即林丘,上一句是什么

出门即林丘,下一句是什么

散策空梦寐。上一句是什么

散策空梦寐。下一句是什么

賸为犹子怜,上一句是什么

賸为犹子怜,下一句是什么

遽以此君至。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