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底无群子,毫端有百川。修名如扬月,余事亦凌烟。剩欲携藤去,相从听雨眠。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
白话文翻译:
眼前没有纷扰的人群,笔尖却能描绘出无数的河流。名声的修建就像皎洁的明月,其他的事情也如轻烟般飘散。我只想携带藤杖,与你一起在雨中安然入睡。恐怕你已经飞升于天际,泉水与石头也不再潺潺流动。
注释:
- 眼底:眼前,指视野中。
- 群子:人群,纷杂的人。
- 毫端:笔尖,书写的工具。
- 修名:修建名声,指名声的建立。
- 凌烟:如烟般轻飘,形容事情的虚淡。
- 携藤:携带藤杖,表示一种归隐的生活状态。
- 恐渠:恐怕你,指对方的状态。
- 霄汉:天际,高空。
- 泉石:泉水与石头,也象征自然之美。
- 潺湲:流水声,形容水流潺潺的状态。
典故解析:
“扬月”比喻声名的显赫,源自古代对月亮的赞美,象征光明与清澈。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与高洁的品德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脱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理想。诗人在开篇便明确了自己与外界的隔离,眼底没有人群的喧嚣,只有笔尖所能描绘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薄。“修名如扬月”,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名声的态度,也暗示了他对高洁理想的追求。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表达了与友人共度清闲时光的渴望,那种在雨中安睡的画面,仿佛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最后一句“恐渠即霄汉”,则传达了一种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似乎在感叹人世间的无常与变化。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眼底无群子:眼前没有繁杂的人群,象征一种宁静的环境。
- 毫端有百川:笔尖能绘出多种河流,暗示诗人内心的丰盈与灵感。
- 修名如扬月:修建名声的过程如月亮般明亮、纯洁。
- 余事亦凌烟:其他的事情如轻烟般渺小、无关紧要。
- 剩欲携藤去:只想带着藤杖离开,表明归隐的愿望。
- 相从听雨眠:与友人共度时光,静听雨声入睡。
- 恐渠即霄汉:担心朋友已飞升高空,暗示对友人的思念。
- 泉石罢潺湲:泉水与石头的流动已停止,象征一种静谧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明月,寓意清澈高洁。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薄与对自然、友谊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群子”:象征世俗的繁华与喧嚣。
- “百川”:代表着诗人的丰富想象与灵感。
- “扬月”:象征高洁的名声与理想。
- “藤”:代表归隐与自然的生活理念。
- “雨”:象征宁静与自然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毫端有百川”的意思是?
a) 诗人心中有无数的烦恼
b) 诗人笔尖能描绘出自然的河流
c) 诗人想要游历百川
答案:b -
“恐渠即霄汉”中的“渠”指的是?
a) 友人的名声
b) 友人
c) 自然
答案:b -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淡薄
c) 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杨万里更倾向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对归隐哲学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