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采桑子(芗林为牧庵舅作)
作者:向子諲 〔宋代〕
原文展示:
霜须七十期同老,云水之乡。
总挂冠裳。闲里光阴一倍长。
况逢菊靥篱边笑,风露中香。
报答秋光。自有仙人九酝觞。
白话文翻译:
白发已在七十岁时,与老年一起生活在这云水缥缈的地方。
我依然挂着官袍,闲暇时光比往常更加悠长。
更何况在菊花盛开的篱笆旁,笑声与香气随风而来。
我希望能回报这秋天的美好时光。
自有那神仙在此,举杯共饮九酝美酒。
注释:
- 霜须:指白头发,暗示年老。
- 七十期:意指七十岁,形容与老年相伴。
- 云水之乡:形容生活的环境清幽秀丽。
- 总挂冠裳:指不再做官,闲适自在。
- 菊靥:指菊花的笑容,形容秋天的美丽。
- 风露中香:指秋天的气息与美好回忆。
- 报答秋光:表达对秋天美好的感恩。
- 仙人九酝觞:意指神仙的美酒,象征着长寿与快乐。
典故解析:
- “九酝觞”:出自古代神仙饮酒的传说,表示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生活。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和长寿,是秋天的代表花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字子諲,号牧庵,宋代词人,以词风清新脱俗著称。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晚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享受。面对年老,他选择以闲适的态度看待生命的最后阶段,反映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采桑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满足。整首词充满了闲适的气息,诗人以“霜须”开篇,展现了他已步入老年,然而在这“云水之乡”却依然能够保持一份宁静与淡泊。诗中隐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个老人的智慧和从容。特别是“况逢菊靥篱边笑,风露中香”的描写,生动地捕捉了秋天的美好,将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最后提到的“仙人九酝觞”,不仅象征着人生的理想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长寿与超脱的渴望。整首词在音韵和意境上都达到了一种和谐,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须七十期同老”:表达自己已七十岁,白发苍苍,感慨人生。
- “云水之乡”:描绘生活环境的优美,暗示心灵的归属。
- “总挂冠裳”:不再追求官场名利,选择隐居生活。
- “闲里光阴一倍长”:闲暇的时光比忙碌时更显得珍贵。
- “况逢菊靥篱边笑”:描写秋天的景色,菊花的美丽与笑声。
- “风露中香”:秋天的气息与花香,令人陶醉。
- “报答秋光”:感激秋天带来的美好时光。
- “自有仙人九酝觞”: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象征长寿与超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发比作霜须,生动形象。
- 对仗:如“云水之乡”与“总挂冠裳”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菊花的笑容使自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是对人生最后阶段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须:象征年老与智慧。
- 云水之乡:代表宁静与自然。
- 菊靥:象征秋天的美丽与高洁。
- 九酝觞:象征长寿与理想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霜须七十期同老”中的“霜须”指的是什么?
- A. 青年
- B. 白发
- C. 头发
-
“云水之乡”中的“乡”指代什么?
- A. 家乡
- B. 环境
- C. 田野
-
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官场生活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受。
- 苏轼《水调歌头》:反映了对人生的哲思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向子諲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向子諲更加淡泊,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激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向子諲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采桑子》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