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益教授再用韵赋弈自审机从谏之诲某复和呈》

时间: 2025-02-04 15:49:35

古人用众水如持,不为常安不虑危。

违谏伏波终自困,捍羌充国本无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人用众水如持,不为常安不虑危。
违谏伏波终自困,捍羌充国本无奇。

白话文翻译:

古人就像用许多水来持重,不会因常安而不去担心危险。
违背劝谏的伏波,最终会陷入困境,捍卫边疆的羌族,国本也并无特别之处。

注释:

  • 古人:指古代的智者或圣贤。
  • 众水如持:比喻众多的力量像水一样可以持久。
  • 常安:指安定的状态。
  • 不虑危:不去担心危险的来临。
  • 违谏:违背劝谏的意见。
  • 伏波:可能指代历史上的某位名将或典故,通常与顺应潮流、抵抗外敌有关。
  • 捍羌:指捍卫羌族的边疆。
  • 充国:充实国家的力量。
  • 本无奇:意指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典故解析:

“伏波”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可能是指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他以抵御外敌而闻名,诗句中暗指若不听取谏言,最终只会自招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君衡,号陶庵,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散文,致力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看法。他的诗风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权者的劝诫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古人的智慧引申出对当今时局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安定局势的忧虑和对不听劝谏后果的警示。诗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众水”比作一种力量,暗示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持久而稳固,而“常安不虑危”则揭示了安逸中的人们往往忽视潜在的危险。诗中提到的“违谏伏波”更是强调了反对忠言的风险,显示出历史的教训。最后一句“捍羌充国本无奇”则表明了捍卫国家的力量并不在于某一族群,而在于整体的团结和共识。全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清晰,表现出魏了翁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人用众水如持:古代的智者以众多的智慧和力量来稳固局势。
  2. 不为常安不虑危:在安稳的表象下,仍需警惕潜在的危机。
  3. 违谏伏波终自困:若不听取谏言,最终将陷入困境。
  4. 捍羌充国本无奇:捍卫国家的力量并无奇特之处,重在团结。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比喻智慧的力量。
  • 对仗: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结构上形成对比,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权者的劝诫,强调谨慎和听取忠言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智慧在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众水:象征力量与智慧的汇聚。
  • :代表了安稳与危险的对立。
  • :象征捍卫国家的力量,强调共同体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古人用众水如持”中的“众水”比喻什么? A. 古代的水资源
    B. 许多人的智慧和力量
    C. 水的流动性
    D. 生活的安定

  2. 诗中提到的“违谏伏波”指的是什么? A. 忠言逆耳
    B. 违背忠告的后果
    C. 历史上的将领
    D. 以上皆是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古代智慧的赞美
    B. 对国家安危的警示与反思
    C. 反映个人情感
    D. 诗人的生活经历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探讨隐逸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 李白《将进酒》:表现豪情壮志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魏了翁的这首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两者都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但魏了翁更为注重于劝谏的意义,而王安石则侧重于个人的奋斗和理想。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
  3. 《魏了翁诗文集》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魏了翁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