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唐公马上》

时间: 2025-01-27 03:20:30

揭节初悲力不任,赐身终愧谬恩临。

病来气弱归宜早,偷取官多责恐深。

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讴吟。

黄昏信马江城路,欲访何人话此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张唐公马上
王安石

揭节初悲力不任,
赐身终愧谬恩临。
病来气弱归宜早,
偷取官多责恐深。
膏泽未施空谤怨,
疮痍犹在岂讴吟。
黄昏信马江城路,
欲访何人话此心。


白话文翻译:

在初春揭节时,心中悲伤因力不从心,
身处高位却因受到过多恩惠而感到惭愧。
病来时气息微弱,早该归去休息,
而贪图官位的欲望却让自己承担更深的责难。
膏泽尚未施恩,空有谤言和怨恨,
伤痛依然在,怎能在此吟唱?
黄昏时骑马在江城的路上,
想去找谁来倾诉我这颗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揭节:指春天的节令,通常指春天的开始。
  • 赐身:指得到高位或权力。
  • 膏泽:指恩惠、恩泽。
  • 疮痍:指伤痛或心灵的创伤。
  • 黄昏:傍晚时分。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赐身”与权力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复杂感受,可能与他的政治经历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主张变法,注重政治和经济改革。他的诗词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一段时期,反映了他对身处高位的复杂感受,以及对于个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忧虑。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次韵张唐公马上》是一首充满思考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在高位时内心的挣扎与反思。诗的开头“揭节初悲力不任”,通过春天的开始引入个人的悲伤,隐喻着生命的无常和对于未来的无力感。紧接着“赐身终愧谬恩临”,揭示了作者因身处高位而感到的羞愧,反映出他对权力的复杂态度:既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又感受到由此而来的责任和压力。

接下来的两句“病来气弱归宜早,偷取官多责恐深”更是直白地表达了他对自身健康的忧虑,以及对官场争斗的厌倦。膏泽未施的“谤怨”与“疮痍”则展现了在职场中感受到的孤独与误解,伤痛感依旧未消,尽管他有诗意的表达,却难以掩盖内心的苦楚。

最后几句,黄昏时骑马游走于江城,似乎在追寻可以倾诉的对象,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以及内心孤独的状态。整首诗透过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权力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揭节初悲力不任:初春时节,因生活的压力而感到悲伤,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脆弱。
  2. 赐身终愧谬恩临:身为高官感到羞愧,因接受了过多的恩惠,反映出对权力的不安。
  3. 病来气弱归宜早:身体虚弱,早该回归平静生活,但却仍陷于官场之中。
  4. 偷取官多责恐深:贪图官位必定要承担更深的责任,反映出对官场的厌倦。
  5. 膏泽未施空谤怨:没有施恩却遭受谤言与怨恨,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失望。
  6. 疮痍犹在岂讴吟:内心的伤痛依旧,无法轻松吟唱诗歌。
  7. 黄昏信马江城路:在黄昏时骑马漫游,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8. 欲访何人话此心:想找人倾诉内心的苦楚,体现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将春天的生机与内心的悲伤形成对比,强调内心的矛盾。
  • 拟人:用“疮痍犹在”来形象化内心的痛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权力的反思与内心孤独的表达,王安石通过个人的情感经历,探讨了官场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揭节: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膏泽:象征权力带来的恩泽与负担。
  • 黄昏:象征生命的晚期与思考的时刻。
  • 江城路:象征着追寻与孤独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揭节初悲力不任”中的“揭节”指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D. 夏天

  2. 诗中提到的“赐身”主要指的是?
    A. 得到权力
    B. 得到财富
    C. 得到朋友
    D. 得到名声

  3. 诗的最后一句“欲访何人话此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渴望倾诉
    B. 愤怒
    C. 满足
    D. 忧虑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杜甫的诗作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纠结,但王安石更多的是对权力与责任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关注民生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