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同官游戒珠寺用去年韵》

时间: 2025-01-10 23:03:00

九日重登古蕺山,劳生又得片时闲。

菊花今岁殊不恶,蓬鬓去年犹未班。

蓝水楚山诗兴里,鉴湖秦望酒杯间。

醉中同访右军迹,题扇桥边踏月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重登古蕺山,
劳生又得片时闲。
菊花今岁殊不恶,
蓬鬓去年犹未班。
蓝水楚山诗兴里,
鉴湖秦望酒杯间。
醉中同访右军迹,
题扇桥边踏月还。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再次登上古蕺山,
忙碌了一生,终于得到了片刻的闲暇。
今年的菊花尤其美丽,
而我去年的蓬头垢面仍未洗净。
在蓝色的水和楚山之间,灵感如潮涌来,
在鉴湖和秦望的酒杯间,尽情畅饮。
醉酒中我们一同追寻右军的足迹,
在扇桥边题字,月光下归来。

注释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登高的习俗。
  • 古蕺山:古名“蕺山”,位于浙江省,是历史上著名的游览胜地。
  • 菊花:重阳节时菊花盛开,象征长寿和吉祥。
  • 蓬鬓:形容头发凌乱,指作者的生活忙碌。
  • 蓝水:指湖水,象征清澈明亮。
  • 楚山:指长江流域的山脉,风景秀丽。
  • 右军:指王羲之,著名书法家,其作品流传广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十朋,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大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重游古蕺山,反映了他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片刻宁静的心情。重阳节的游玩习俗也让他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生活的珍贵。

诗歌鉴赏

王十朋的《九日与同官游戒珠寺用去年韵》是一首充满悠闲气息的诗作。诗中描绘了重阳节的登高游玩,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古蕺山、菊花、蓝水和楚山的描绘,传达了他在繁忙生活中所得到的片刻闲适。

诗的开头以“九日重登古蕺山”引入,直接点明了时节和地点,表现了他再次游览的愉悦心情。同时,诗人提到“劳生又得片时闲”,使人感受到他对生活忙碌的反思与对闲暇的珍惜。接下来的“菊花今岁殊不恶,蓬鬓去年犹未班”,不仅刻画了自然的美丽,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与过往的失落。

在“蓝水楚山诗兴里,鉴湖秦望酒杯间”中,诗人通过美景激发了诗兴,酒杯中的清酒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洒脱与豪情。而“醉中同访右军迹”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最后一句“题扇桥边踏月还”将整个场景定格在月光下,给人一种静谧、和谐的感觉,诗人意在通过这种宁静的夜晚,表达对生活的感怀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日重登古蕺山:重阳节再次登上古蕺山,表明时节和地点。
  2. 劳生又得片时闲:忙碌的生活中终于得到了片刻的闲暇,表达对时间的珍惜。
  3. 菊花今岁殊不恶:今年的菊花特别美丽,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4. 蓬鬓去年犹未班:去年的凌乱发型仍未整理,揭示生活的繁忙与不易。
  5. 蓝水楚山诗兴里:在美丽的湖水和山间激发了诗情。
  6. 鉴湖秦望酒杯间:在酒杯之间,饮酒畅谈,享受生活的乐趣。
  7. 醉中同访右军迹:醉酒中寻访王羲之的足迹,表现对名人文化的追慕。
  8. 题扇桥边踏月还:在月光下返回,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结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蓝水楚山”与“鉴湖秦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菊花的美丽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洒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蕺山:古老的山,象征着历史和时间的积淀。
  • 菊花:象征长寿和美好,重阳节的代表花卉。
  • 蓝水楚山:美好的自然景色,象征诗情画意。
  • 酒杯:象征欢聚与友谊。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念,给人一种柔和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蓝水楚山”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大海
    • B. 湖水和山脉
    • C. 草原
    • D. 沙漠
  3. “醉中同访右军迹”中的“右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王羲之
    • D. 白居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王十朋的《九日与同官游戒珠寺用去年韵》与杜甫的《登高》:
    • 都描绘了登高游玩的场景,但王十朋的诗更显轻松和愉悦,而杜甫的诗则更具沉重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王十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