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三首》
时间: 2025-01-12 00:00: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叶声悲秋欲霜,寒山数点下牛羊。
映霞旅雁随疏雨,向碛行人带夕阳。
边骑不来沙路失,国恩深后海城荒。
胡儿向化新成长,犹自千回问汉王。
贵主和亲杀气沉,燕山闲猎鼓鼙音。
旗分雪草偷边马,箭入寒云落塞禽。
陇月尽牵乡思动,战衣谁寄泪痕深。
金钗谩作封侯别,劈破佳人万里心。
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
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
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
白话文翻译
《塞下三首》主要描绘了边塞的秋景、战争的凄凉和思乡之情。诗中描绘了边疆的秋意渐浓,牛羊稀疏,雁阵随雨而来,夕阳映照行人。边疆的骑兵无法前来,国恩未能惠及,城池荒凉。胡人的孩子们在新环境中成长,却仍然在问汉王的事。贵族通过和亲政策来缓和杀气,燕山的狩猎鼓声时隐时现。诗人感慨乡思,月光下的榆关,寒笛声声,令人思念故乡。最后提到贰师的骨恨和李广的英魂,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悲凉。
注释
- 塞叶:边塞的树叶,常用来象征秋天的萧瑟。
- 映霞:映照着晚霞的意思。
- 边骑:边境的骑兵。
- 胡儿:指胡人,也常用来泛指外族。
- 贵主和亲:指王室通过和亲方式来维持和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彬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场景,风格豪放,情感深沉。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和士兵的思乡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塞下三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塞的秋天与战士的心境。诗中开篇以“塞叶声悲秋欲霜”引入,直接带出悲凉的秋意,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描绘牛羊稀疏,暗示战争的影响。旅雁随雨而来,夕阳下行人孤独的身影,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孤独感与思乡情。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如李广)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特别是“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一句,深刻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令人深思。整首诗在悲秋的意象中,融入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情感层次丰富,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叶声悲秋欲霜:边塞的树叶在秋风中发出悲哀的声音,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寒霜,表现了凄凉的秋景。
- 寒山数点下牛羊:寒冷的山上偶尔能见到几只牛羊,突显了边境生活的荒凉。
- 映霞旅雁随疏雨:映照在晚霞中的雁群伴随着稀疏的雨,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旅途景象。
- 向碛行人带夕阳:行人在夕阳的映照下走向沙砾之地,暗示着对未来的迷茫。
- 边骑不来沙路失:边境的骑兵无法前来,意味着战争造成的失落与孤立。
- 国恩深后海城荒:国家的恩惠未能惠及,导致海边的城市荒凉。
- 胡儿向化新成长:胡人的孩子在新的环境中成长,体现出外族的变化。
- 犹自千回问汉王:他们仍旧在千百次地问起汉王,表现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故国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塞叶声”比喻边塞的悲凉。
- 拟人:如“映霞旅雁”,让自然景象具有人性。
- 对仗:如“金钗谩作封侯别,劈破佳人万里心”,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秋景和士兵的思乡情,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孤独与无奈,同时展现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天:象征着凋零与悲凉。
- 牛羊:代表着边疆的生活状态。
- 旅雁:象征游子,表现思乡之情。
- 夕阳:象征着希望与迷茫的交织。
- 汉王:历史的象征,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填空:诗中提到“边骑”指的是__。
- 判断题:诗的主题主要围绕边塞的和平与安宁。(对/错)
- 选择题:以下哪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a) 映霞旅雁随疏雨
b) 塞叶声悲秋欲霜
c) 向碛行人带夕阳
答案:
- 边境的骑兵。
- 错。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塞上曲》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但更注重表现壮志与豪情。
- 高适的《塞上曲》则强调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战士的思乡情,风格与沈彬的作品相似,但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沈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