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阆州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36: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阆州二首 其一
耳熟才名四十年,
忧民忧国两华颠。
不妨铜竹仍三剖,
要是金门竟九迁。
连岁炉锤专造化,
诸生岐路托飞骞。
馀丹乞与閒鸡犬,
亦许身随绛阙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李阆州的送别和对其志向的赞美。诗中提到李阆州在四十年间声名显赫,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事务。虽然世事艰难,但他依然希望能够在官职和理想之间有所成就,希望能在高官厚禄中得以施展才华。诗的最后表达了对李阆州的祝愿,期望他能如神仙般自在生活。
注释
- 耳熟才名:指李阆州的才能和名声在外,听闻已久。
- 忧民忧国:关心人民和国家的事务,表达了诗人对李阆州的赞许。
- 铜竹:古代乐器,指应当保持乐器的清脆。
- 金门:指高官,象征理想的达成。
- 炉锤:指铸造工艺,暗指对自身才华的磨炼。
- 飞骞:象征高远的志向和理想。
- 馀丹乞与:希望留下丹药,象征长生不老和超脱。
- 绛阙仙:指仙界,象征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以其精炼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政治、民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阆州即将离去之际,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八言律诗的结构,内容上则兼具了对友人的关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李阆州四十年声名的赞美,表达了对其才华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宋代文学中常常可见,显示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敏感与担当。
诗中提到的“铜竹”和“金门”,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深思。李阆州虽身处官场,但诗人希望他保持一种清白的心态,不忘本心。最后的“绛阙仙”,则不仅是对李阆州的祝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耳熟才名四十年:说明李阆州的才华和名声已经传遍了四十年,强调其影响力。
- 忧民忧国两华颠:表达李阆州心系国家和人民,忧虑社会的动荡。
- 不妨铜竹仍三剖:建议他在职场中保持清白和纯粹。
- 要是金门竟九迁:指向更高的官职和理想的追求,强调不懈努力。
- 连岁炉锤专造化:形象地表现李阆州在铸造事业上不断追求精进。
- 诸生岐路托飞骞:寓意年轻学子们的未来与志向。
- 馀丹乞与閒鸡犬:表达一种超脱的生活理想,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
- 亦许身随绛阙仙:最终希望李阆州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如神仙般的生活。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和人生态度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铜竹:象征清白和乐音,代表着心灵的纯净。
- 金门:象征高官和理想的追求。
- 炉锤:象征努力和创造,体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飞骞:象征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
- 绛阙仙: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体现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耳熟才名四十年”,李阆州的名声有多长?
- A. 十年
- B. 二十年
- C. 四十年
- D. 五十年
-
“忧民忧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A. 对个人的追求
- B. 对社会的关心
- C. 对财富的渴望
- D. 对友谊的珍惜
-
诗中提到的“金门”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官
- C. 自由
- D. 友谊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望,尽管两首诗的风格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深厚的友谊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流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