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月 宋祁 〔宋代〕
几宵閒北寝,始见映西楼。 曲篆临钩误,残黄映额羞。 桂稀山自冷,珠浅蚌兼愁。 巧作织织句,才能喻两头。
白话文翻译:
经过几个夜晚在北寝的闲暇,才初次见到新月映照在西楼上。 弯曲的篆文仿佛悬挂的钩子,误让人以为,残余的黄色映在额头上,显得羞涩。 桂树稀疏,山间自然显得冷清,珍珠浅淡,蚌壳也带着忧愁。 巧妙地编织出这样的诗句,才能在两头都得到比喻。
注释:
字词注释:
- 閒:闲暇。
- 北寝:指北边的寝室。
- 曲篆:弯曲的篆文,这里比喻新月的形状。
- 残黄:指月亮的残余光芒。
- 桂稀:桂树稀疏。
- 珠浅:珍珠颜色浅淡。
- 蚌兼愁:蚌壳也带着忧愁。
- 织织句:巧妙编织的诗句。
- 喻两头:在两方面都得到比喻。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涉及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新月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闲暇之余,观察到新月的美丽景象,遂以诗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新月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描绘了新月的美丽和神秘。诗中“曲篆临钩误”一句,以篆文的弯曲形状比喻新月的形态,形象生动。“残黄映额羞”则通过色彩的运用,赋予新月以羞涩的情感。后两句通过对桂树和珍珠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冷清和忧愁氛围。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宵閒北寝,始见映西楼。”:经过几个夜晚在北寝的闲暇,才初次见到新月映照在西楼上。
- “曲篆临钩误,残黄映额羞。”:弯曲的篆文仿佛悬挂的钩子,误让人以为,残余的黄色映在额头上,显得羞涩。
- “桂稀山自冷,珠浅蚌兼愁。”:桂树稀疏,山间自然显得冷清,珍珠浅淡,蚌壳也带着忧愁。
- “巧作织织句,才能喻两头。”:巧妙地编织出这样的诗句,才能在两头都得到比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曲篆临钩误”中,以篆文的弯曲形状比喻新月的形态。
- 拟人:如“残黄映额羞”中,赋予新月以羞涩的情感。
- 对仗:如“桂稀山自冷,珠浅蚌兼愁”中,通过对仗强化了诗中的冷清和忧愁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新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悟,以及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关注和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月: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了新月以生动的形态和情感。
- 桂树:通过“桂稀”一词,描绘了山间的冷清氛围。
- 珍珠:通过“珠浅”一词,表达了忧愁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曲篆临钩误”一句,以什么比喻新月的形态? A. 篆文的弯曲形状 B. 钩子的形状 C. 月亮的形状 D. 山峰的形状
-
诗中“残黄映额羞”一句,赋予了新月什么情感? A. 羞涩 B. 忧愁 C. 冷清 D. 喜悦
-
诗中“桂稀山自冷”一句,描绘了什么氛围? A. 热闹 B. 冷清 C. 忧愁 D. 喜悦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宋祁的《新月》相比,李白的诗更注重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宋祁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美的描绘和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历史脉络,有助于理解宋祁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