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堂闭空阴,竹林但清响。窗下长啸客,区中无遗想。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书堂里,四周闭合着阴影,竹林中传来清脆的声响。窗下有位长啸的客人,心中没有任何遗憾的想法。我的学识与见解虽有深微之处,但要想帮助众人,还是需要独自去探索。
注释:
- 闲堂:指安静的书房。
- 闭空阴:四周封闭,阴影笼罩。
- 清响:清脆的声音。
- 长啸客:指发出长声啸叫的客人,寓意豪情。
- 区中:这里指心境或思维的空间。
- 经纶:指经世治国的才能。
- 兼济:指同时帮助多方,关心众人。
- 独往:独自前行,探索。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体现了唐代士人的孤高与自省的精神。诗中对学识的追求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我修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年-757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少白,号龙标。与李白、杜甫并称为“诗豪”,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表现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王昌龄的隐居生活时期,能够感受到他对独立思考与个人修养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对文人精神的影响。
诗歌鉴赏:
《裴六书堂》是一首反映王昌龄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诗作。诗开头以“闲堂闭空阴”描绘出一个幽静、略显阴沉的书房环境,给人一种清幽而又孤独的感觉。紧接着的“竹林但清响”,则利用自然的声音,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新,形成对比,暗示在这份宁静中潜藏着一种思考与探索的渴望。
诗中“窗下长啸客”描绘了一位自信的诗人,他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宣泄内心的情感与理想。这位“客”也许是王昌龄自己,或是他所理想化的文人形象,体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豪情与志向。而“区中无遗想”则表达了一种心无挂碍的状态,显示出他对于生活的清醒与自省。
接下来的“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则是对自我认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王昌龄表达了虽有深厚的学识,但仍需独自去探索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助人之志。这种思想反映出唐代士人对于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以竹林、书堂为背景,结合音响、长啸等元素,营造出一个既清幽又深邃的氛围。诗歌整体上展现了王昌龄对志向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在孤独中思考人生的决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闲堂闭空阴:书房安静,四周阴影重重,暗示一种内心的沉静与孤独。
- 竹林但清响:竹林中的声音清脆而悦耳,象征着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窗下长啸客:窗下的客人以长啸表达内心情感,传达出一种豪情与自由。
- 区中无遗想:心中没有遗憾,展现出一种对过往的释然。
- 经纶精微言:对于学识的自信,言辞中透出深厚的学识。
- 兼济当独往:强调独立思考与实践的重要性,表达出一种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堂比作心灵的栖息地,竹林的声音象征内心的清澈。
- 对仗:如“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形成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体而言,诗歌表达了对学识的追求、对内心探索的渴望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豪情与理想。
意象分析:
- 闲堂: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 竹林:自然的象征,代表清新与和谐。
- 长啸:豪情与自由的象征。
- 遗想:内心的平和,释然的态度。
- 经纶:知识与学识,表现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裴六书堂》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昌龄
- C) 杜甫
-
诗中的“长啸客”代表了什么?
- A) 诗人的朋友
- B) 自由豪情的象征
- C) 书法家
-
“经纶精微言”意指什么?
- A) 浅显的言语
- B) 深厚的学识和见解
- C) 社会责任感
答案:
- B) 王昌龄
- B) 自由豪情的象征
- B) 深厚的学识和见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裴六书堂》同样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内心的思考,但《出塞》更加强调边塞的豪情,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责任,而《裴六书堂》则专注于个人的内心修养与独立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
以上内容涵盖了对《裴六书堂》的全面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