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白话文翻译:
孤独的梧桐树在寂静中发出微弱的声音,简单而朴素地传达着深邃的真理。
仿佛在琴弦的指尖外,我看见了那些远古的人。
意境远达,虽然经历了风雪的困苦,但春天的江山总会来到。
高朋满座的宴会尚未结束,谁能分辨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孤桐:孤独的梧桐树,象征孤独与坚韧。
- 秘虚鸣:在空灵的空间中发声,形容声音的微弱与深邃。
- 朴素:简单而真实。
- 经纶:指的是处理事务的智慧和能力,常用于形容政治才能。
典故解析:
该诗提及的“古人”可能指代古代的贤者或音乐家,象征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同时,诗中提到的“高宴”可能与古代士人聚会吟唱的场景有关,反映了社会交往中的智慧和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其作品多以边塞诗、咏史诗见长,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琴》这首诗写作于王昌龄的晚年,彼时他处于政治动荡和个人失意之中,借琴声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孤桐与琴声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古人智慧的追思。诗的开头描写了孤独的梧桐树,象征着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立无援与内心的空灵;而琴声则是诗人心灵深处的声音,传达出对真理的探寻与对古文化的怀念。第二句通过“仿佛弦指外”的描写,表现出一种似乎能够触及历史的想象,使人感到诗人对古人的敬仰。
诗中提到的“意远风雪苦”则反映了诗人的人生经历,虽然经历了困苦,但“时来江山春”的乐观态度又体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最后两句通过“高宴未终曲”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聚会中的孤独与思考,质问谁能真正理解这曲中的深意。这种思考不仅是对个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的批判,表现出诗人对智慧与政治才能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桐秘虚鸣:孤独的梧桐在无声的环境中发出微弱的声音,暗示孤独与内心的呼喊。
- 朴素传幽真:简单的音色传达着深邃的真实,反映出对真理的追求。
- 仿佛弦指外:琴弦上的音符似乎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智者,揭示文化的延续。
- 遂见初古人:在音乐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增强了对历史的向往。
- 意远风雪苦:诗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内心的追求依然远大。
- 时来江山春:希望在困境中仍能迎来春天,象征重生和希望。
- 高宴未终曲:聚会未结束,反映出诗人在社交中的孤独感。
- 谁能辨经纶:质疑能理解其中智慧的人,展现出对人性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孤桐的声音比喻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追求。
- 拟人:琴声似乎有生命,能够传递古人的智慧。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怀、对古文化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深刻反映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思考与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桐:象征孤独和坚韧,代表诗人的内心状态。
- 琴声:传达出文化的延续与历史的回响。
- 江山:象征希望与生命的重生,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桐”象征什么?
A. 热闹的场景
B. 孤独与坚韧
C. 朋友相聚
D. 自然景色 -
“高宴未终曲”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考
C. 反思人生
D. 对过去的怀念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风景的描绘
B. 对古人的追思与未来的希望
C. 生活的烦恼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杜甫《春望》:反映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琴》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是表达孤独情感的作品。王昌龄通过琴声与古人的联系展现对文化的思考,而李白则通过酒与月的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哲思。两者在孤独主题上有所相似,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