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11 06:3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画鼓催春,蛮歌走饷。
雨前一焙谁争长。
低株摘尽到高株,
株株别是闽溪样。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
银瓶雪滚翻成浪。
今宵无睡酒醒时,
摩围影在秋江上。
白话文翻译:
画鼓声催促着春天的到来,边疆的歌声传来送酒的欢快。
在雨来之前,谁能争着长久的欢愉呢?
低矮的植物被采摘尽了,直到高处的枝条,
一株株都别有一番闽溪的风情。
春风吹破了,香气在午后的帐篷里凝聚。
银瓶里的雪水翻滚,变成了浪花。
今夜无法入睡,酒醒时,
看到的影子在秋江上轻轻摩挲。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鼓:一种打击乐器,通常用来召集人们。
- 蛮歌:指少数民族的歌曲,体现边疆文化。
- 焙:烘焙,指酒或食物的制作。
- 株株:一株株,指植物的数量。
- 闽溪:指福建省的溪流,象征美丽的自然风光。
- 银瓶:盛酒器具,形象生动。
- 摩围影:在水面上的影子,带有幽静的意象。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闽溪”不仅是地名,同时也象征着独特的地域风情与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黄庭坚的盛年,表达了他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与欢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与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开篇通过“画鼓催春”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给人一种热烈而欢快的感觉。蛮歌的响起,仿佛让人置身于边疆的热烈庆典,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着,诗中提到“雨前一焙谁争长”,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低株与高株的描写,将视觉与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变化。诗人在这幅春日的画卷中,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植物的形态,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感。此外,后半部分的意象如“香凝午帐”和“银瓶雪滚翻成浪”,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氛围,反映了诗人在春日午后享受生活的闲适境界。
最后一句“摩围影在秋江上”,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瞬息万变。这首词不仅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鼓催春:以画鼓声象征春天的到来,生动形象。
- 蛮歌走饷:边疆的歌声传递着欢快的气氛,诗人借此描绘出春天的生动场景。
- 雨前一焙谁争长:感叹在春雨来临之前,难以持久的快乐。
- 低株摘尽到高株:描绘植物的生长,象征春天的旺盛生命力。
- 香凝午帐:午后,帐篷里弥漫着香气,传达了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 银瓶雪滚翻成浪:生动地描绘了酒水翻滚的景象,表现了欢快的气氛。
- 今宵无睡酒醒时:表达了诗人夜不能寐的状态,饮酒后的思考。
- 摩围影在秋江上:最后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与淡淡的忧伤。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银瓶雪滚”)、拟人(如“春风”)、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生活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蛮歌:代表着边疆文化的活力。
- 银瓶:象征着美好生活的享受。
- 影: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沉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画鼓催春”中的“画鼓”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饮品
D. 一种工具 -
诗中提到的“蛮歌”主要反映了什么文化?
A. 中原文化
B. 边疆文化
C. 南方文化
D. 北方文化 -
“银瓶雪滚翻成浪”中的“银瓶”象征什么?
A. 酒的盛器
B. 银器的装饰
C. 春天的到来
D. 美好的回忆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張若虛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与《踏莎行》均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后者则注重生活情趣的表现。
- 《春江花月夜》通过月夜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抒情,而《踏莎行》则融合了对生活的欢愉与对时间流逝的思考,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