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郭李分争为非。
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
梦想曹公归来。
白话文翻译:
郭李之间的争斗是错误的。
迁都到长安让我思念故乡。
向东望去,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我希望曹公能够回到这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郭李:指郭氏和李氏,可能象征着权臣或权势的争斗。
- 迁都:指迁移都城,这里指的是政治中心的变迁。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象征着繁华与权力。
- 关东:指的是黄河以东的地区,代表着故乡。
- 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象征着理想的领袖。
典故解析:
- 曹公归来:曹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归来意味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诗中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末年著名的文人和政治家。他为人清白,才华横溢,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孔融的诗歌多表现对国家、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东汉末年,正值群雄割据,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六言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郭李分争为非”指出了当时权臣之间的争斗是错误的,体现了诗人对政治的敏锐洞察。接着“迁都长安思归”,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长安这一地名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瞻望关东可哀”中,诗人向东望去,内心的悲哀油然而生,反映了对故乡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而最后一句“梦想曹公归来”则是诗人心中对理想领导者的渴望,曹操的归来象征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整首诗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展现了诗人对纷乱政局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郭李分争为非:指出郭氏和李氏之间的争斗,并认为这种争斗并不合理,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意义。
- 迁都长安思归:表达因迁都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 瞻望关东可哀:向东望去,感到悲哀,体现了对故乡现状的担忧,情感上更加沉重。
- 梦想曹公归来:渴望曹操这样的杰出政治家的出现,以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郭李”和“长安”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政治争斗比作“为非”,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失望与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动荡时代的忧虑与对理想政治的渴求,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郭李:象征权力的争夺与混乱。
- 长安:代表着政治中心与文化象征。
- 关东:故乡,彰显对根源的思念。
- 曹公:理想的领袖,象征希望与救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郭李之间的争斗被认为是( ) A. 合理的
B. 错误的
C. 必然的
D. 有益的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 ) A. 家乡
B. 繁华与权力
C. 战争
D. 未来 -
“梦想曹公归来”反映了诗人对( ) A. 权力的渴望
B. 理想领袖的期待
C. 战争的渴望
D. 个人利益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春望》:同样反映了动乱时期的忧伤与希望。
诗词对比:
对比孔融的《六言诗三首 其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但孔融更多强调个人的情感,而杜甫则更侧重于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位诗人在动荡时代的不同心声与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汉代文学史》
- 《古诗鉴赏辞典》
- 《东汉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