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时间: 2025-01-11 14:25: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锁长堤,云横孤屿,断桥流水溶溶。
凭阑凝望,远目送征鸿。
桃叶溪边旧事,如春梦回首无踪。
难忘处,紫薇花下,清夜一尊同。
东城,携手地,寻芳选胜,赏遍珍丛。
念紫箫声阕,燕子楼空。
好是卢郎未老,佳期在端有相逢。
重重恨,聊凭红叶,和泪寄西风。
白话文翻译:
烟雾笼罩着长堤,云彩横亘在孤零的岛屿上,断桥旁的流水轻轻荡漾。我倚着栏杆凝视远方,目送归家的大雁。桃叶溪边的往事,恍如春梦般回首却无踪影。那难以忘怀的地方,紫薇花下,清夜里我与你共饮一杯酒。东城之中,我们手牵手,寻芳游玩,游遍了珍贵的花丛。想念那紫色箫声的断绝,燕子楼也显得空荡荡。好在卢郎未老,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再相逢。重重的怨恨,我只能依靠红叶,把泪水寄托给西风。
注释:
- 烟锁:形容烟雾笼罩,景色迷离。
- 长堤:指漫长的堤岸。
- 征鸿:归去的大雁,象征思乡与离别。
- 桃叶溪:指桃树叶子旁的小溪,暗含美好的往事。
- 紫薇花:象征爱情和美好的回忆。
- 卢郎: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角色,代表未老的情感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伸是宋代的著名词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表达对友情、爱情的思念。
创作背景:
《满庭芳》创作于蔡伸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及对未来相逢的期盼。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满庭芳》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诗的开头以“烟锁长堤,云横孤屿”开场,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惆怅的氛围,令人感受到那种近乎虚无的美感。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人、故地的深情厚谊。
“桃叶溪边旧事,如春梦回首无踪”一句,带有浓厚的怀旧情绪,仿佛在诉说着那些美好但又遥不可及的过往。而“难忘处,紫薇花下,清夜一尊同”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往日共度时光的珍惜。
后半部分的“念紫箫声阕,燕子楼空”则透露出一种失落感,似乎在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别离与孤独。最后一句“重重恨,聊凭红叶,和泪寄西风”则是将情感再次深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寄托,表现了对未来相聚的渴望与对过往的无尽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锁长堤:描绘长堤被晨雾笼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景象。
- 云横孤屿:孤零的岛屿被云彩横亘,进一步增强了孤独感。
- 断桥流水溶溶:断桥旁流水缓缓流动,象征逝去的时光。
- 凭阑凝望:我倚着栏杆,凝视远方的景色,传达出思念的情感。
- 远目送征鸿:目送大雁归去,象征离别与思乡。
- 桃叶溪边旧事:回忆桃叶溪边的旧日情景,带有浓厚的怀旧之情。
- 如春梦回首无踪:如同春梦般美好,却又无法寻觅,传递出失落感。
- 难忘处,紫薇花下:紫薇花下的记忆令人难以忘怀。
- 清夜一尊同:在清夜中共饮一杯,表达对友人的珍惜。
- 东城,携手地:在东城游玩,手牵手的情景令人感动。
- 寻芳选胜,赏遍珍丛:游览美景,享受自然的美好。
- 念紫箫声阕,燕子楼空:忆起箫声已断,燕子楼空荡荡,暗示着失落和孤独。
- 好是卢郎未老:好在卢郎尚未老去,寄托对未来相逢的希望。
- 佳期在端有相逢: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再相逢,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 重重恨,聊凭红叶:重重的怨恨,借助红叶寄托情感。
- 和泪寄西风:将泪水寄托给西风,表现出无奈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叶溪边旧事,如春梦回首无踪”通过比喻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 对仗:诗中“烟锁长堤”与“云横孤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离别的惆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诗中交织着自然景物与深厚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感伤的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象征朦胧、神秘的情感。
- 长堤:象征时间的延续与生命的旅程。
- 孤屿:象征孤独与思念。
- 桃叶:象征青春与美好记忆。
- 紫薇:象征爱情与友谊。
- 红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烟锁长堤”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明朗的天气
B. 迷雾笼罩的景象
C. 繁华的街道
D. 平静的湖面 -
“桃叶溪边旧事”中的“旧事”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战争
B. 美好的恋爱记忆
C. 亲情的回忆
D. 旅行的经历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相逢的期待?
A. “念紫箫声阕”
B. “好是卢郎未老”
C. “难忘处,紫薇花下”
D. “重重恨,聊凭红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蔡伸的《满庭芳》同样展现了对往事的怀念,但蔡伸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深邃,而李清照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犀利。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词人对情感与自然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