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浦菰蒲合,南庄桑柘繁。
潮生无断港,寺废有颓垣。
籴米寻山步,移舟泊水村。
野人多旧识,相对两无言。
白话文翻译:
东边的水边,芦苇和蒲草交错生长,南边的村庄里,桑树和柘树繁茂。潮水涨起,没有断开的港口,废弃的寺庙旁,有着倒塌的围墙。为了寻找米粮,我沿着山路行走,最后把舟泊在水边的村庄。这里的乡野人多是旧相识,但我们相对而坐,却无言以对。
注释:
字词注释:
- 菰蒲:水边植物,通常指芦苇和蒲草。
- 桑柘:桑树和柘树,分别是重要的经济植物。
- 潮生:潮水上涨。
- 断港:指没有港口的地方。
- 寺废:废弃的寺庙。
- 颓垣:倒塌的围墙。
- 籴米:购米。
- 寻山步:在山中行走。
- 移舟:移动小舟。
- 水村:水边的村庄。
- 野人:乡村人。
典故解析:
- 此诗中并未涉及显著的历史典故,主要描绘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复兴北方,作品以豪放、悲壮著称,充满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舟中作》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社会环境复杂。诗人常常身处于水乡,描写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舟中作》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开篇以“东浦菰蒲合,南庄桑柘繁”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水乡景象,水草丰美,树木繁茂,展现了自然的富饶与宁静。接着,诗人提到“潮生无断港”,描绘出潮水的涨落,给人一种流动感,仿佛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寺废有颓垣”则暗示了人事的变迁,废弃的寺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人生的无常。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籴米寻山步,移舟泊水村”展现了寻米的日常生活,反映出农村人们的朴实与辛劳。最后两句“野人多旧识,相对两无言”,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却又无言的感情,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浦菰蒲合:指东边的水边,芦苇和蒲草交错生长,描绘出水乡的宁静景象。
- 南庄桑柘繁:南边的村庄桑树和柘树繁茂,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富饶。
- 潮生无断港:潮水上涨,但没有断开的港口,表现了自然的规律。
- 寺废有颓垣:废弃的寺庙旁有倒塌的围墙,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 籴米寻山步:为了寻找米粮,我沿着山路行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
- 移舟泊水村:把舟停泊在水边的村庄,描绘了归属与安宁。
- 野人多旧识:乡村的人多是旧相识,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
- 相对两无言:面对面却无言以对,蕴含着淡淡的感慨与思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东浦菰蒲合,南庄桑柘繁”,形成和谐的音韵。
- 意象:使用自然景象来表现内心情感。
- 拟人:无形的潮水与废弃的寺庙之间的对比,形成鲜明的意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质朴的乡村生活与深刻的人生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菰蒲:象征着生机与繁荣。
- 桑柘:代表着农村的富饶与人们的辛勤。
- 潮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废寺:暗示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浦”指的是哪个方向? A. 西边
B. 东边
C. 南边
D. 北边 -
“寺废有颓垣”中“颓垣”指的是什么? A. 树林
B. 墙壁
C. 水边
D. 房屋 -
诗中“野人多旧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寂寞
D. 亲切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对比陆游的《舟中作》和王维的《鹿柴》,前者更注重对乡村日常生活的描绘,而后者则通过山水意象传达出一种清幽的境界。两者都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