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三首》

时间: 2025-01-11 05:58:32

鸟鸣高屋上,饥顾朝求食。

扰扰市井人,日夜衣食迫。

岂伊理当然,或者养未得。

我歌南风诗,归坐还叹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鸟鸣高屋上,饥顾朝求食。扰扰市井人,日夜衣食迫。岂伊理当然,或者养未得。我歌南风诗,归坐还叹息。

白话文翻译:

鸟儿在高高的屋檐上鸣叫,饥饿时四处寻找食物。忙碌的市井之人,日夜为衣食所迫。难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吗?或许是因为养育不足。我唱着南风的诗歌,坐下时仍不禁叹息。

注释:

  • 鸟鸣高屋上:鸟在高高的屋檐上鸣叫。
  • 饥顾朝求食:鸟儿饥饿时四处寻找食物。
  • 扰扰市井人:形容市井中人们忙碌不安的样子。
  • 日夜衣食迫:人们日夜为衣食所迫,形容生活艰辛。
  • 岂伊理当然:难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 或者养未得:或许是因为养育不足。
  • 我歌南风诗:我唱着南风的诗歌,南风诗指古代的诗歌。
  • 归坐还叹息:坐下时仍不禁叹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辛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观察到市井百姓的艰辛生活后,感慨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因而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鸟儿的饥饿求食和市井人的日夜辛劳,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诗中的“鸟鸣高屋上”和“扰扰市井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类的苦难。作者通过“岂伊理当然,或者养未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质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最后,“我歌南风诗,归坐还叹息”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悲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鸟鸣高屋上:通过鸟儿的鸣叫,引出下文的饥饿求食。
  2. 饥顾朝求食:鸟儿饥饿时四处寻找食物,形象生动。
  3. 扰扰市井人:形容市井中人们忙碌不安的样子,与鸟儿的饥饿形成对比。
  4. 日夜衣食迫:人们日夜为衣食所迫,形容生活艰辛。
  5. 岂伊理当然:难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质疑。
  6. 或者养未得:或许是因为养育不足,暗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不足。
  7. 我歌南风诗:我唱着南风的诗歌,南风诗指古代的诗歌,表达了对古代诗歌的怀念。
  8. 归坐还叹息:坐下时仍不禁叹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悲悯。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鸟儿的饥饿求食和市井人的日夜辛劳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类的苦难。
  • 设问:通过“岂伊理当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质疑。
  • 抒情:通过“我歌南风诗,归坐还叹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悲悯。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鸟儿和市井人的对比,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质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鸣高屋上:鸟儿的鸣叫,象征自然和自由。
  • 饥顾朝求食:鸟儿的饥饿求食,象征生存的艰辛。
  • 扰扰市井人:市井中人们忙碌不安的样子,象征社会的忙碌和不安。
  • 日夜衣食迫:人们日夜为衣食所迫,象征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鸟鸣高屋上”象征什么? A. 自然和自由 B. 生存的艰辛 C. 社会的忙碌和不安 D. 生活的艰辛

  2. 诗中的“扰扰市井人”形容什么? A. 自然和自由 B. 生存的艰辛 C. 社会的忙碌和不安 D. 生活的艰辛

  3. 诗中的“岂伊理当然”表达了什么? A. 对社会不公的质疑 B.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C. 对古代诗歌的怀念 D. 内心的无奈和悲悯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杂咏三首》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但张耒的诗更加简练,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作品。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