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池守张闳道》
时间: 2025-01-11 05:37: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池守张闳道 李纲 〔宋代〕
绣衣执法出霜台,邂逅还如特特来。
华省旧曾陪笑语,清溪今复接樽罍。
喜公笔有江山气,顾我心如世味灰。
天下苍生待经济,坐看蟠蛰起春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与张闳道的相遇与对话,表达了对他执法的欣赏和对社会经济的深切关怀。诗中提到,张闳道身穿绣衣,出自霜台,似乎是偶然相遇,心中却有着对往日欢声笑语的怀念。诗人欣赏张的才华,认为其笔下蕴含着江山的气势,而自己内心却如同灰烬般无味。最后,诗人感叹天下苍生仍在等待着经济的振兴,期待春雷的到来,唤醒沉睡的万物。
注释:
- 绣衣:指官员的华丽衣服,象征身份和地位。
- 霜台:指高雅的官职或地方,说明作者对于张的地位的尊重。
- 邂逅:偶然相遇,表明两人之间的珍贵友谊。
- 华省:指华丽的地方,此处用以回忆旧日的欢乐时光。
- 樽罍:酒器,象征宴饮和交友。
- 江山气:指气象或气势,表现出张的才华和壮志。
- 世味灰:形容对世事的冷淡和失望。
- 蟠蛰:指万物蛰伏,象征春天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年-1140年),字士英,号独觉,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直言不讳著称,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对国家政治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诗词风格清新俊逸,常常表现出对时事的忧虑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创作背景:
本诗是李纲赠送给张闳道的,反映了他对朋友的关心与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经济状况的忧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经济萧条、民生困苦,李纲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诗歌鉴赏:
《赠池守张闳道》是一首充满感情与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与张闳道的相遇,展现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开篇以“绣衣执法出霜台”描绘了张的高雅身份,表现出对他执法公正的敬佩。接着,诗人回忆往日的欢笑,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怀念。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现实的反思,诗人感叹自己内心的麻木与对世事的无奈,“顾我心如世味灰”的句子,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与失落。最后一句“坐看蟠蛰起春雷”更是蕴含了希望,期待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经济复苏的可能。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友人的欣赏,也有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李纲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衣执法出霜台:张身穿华丽的绣衣,展现其高贵地位,春霜的台阶象征着高雅之处。
- 邂逅还如特特来:偶然的相遇,仿佛是特别安排的一般,表现出与张的缘分。
- 华省旧曾陪笑语:回忆过去在华省时与张的欢声笑语,传达出对友谊的珍重。
- 清溪今复接樽罍:如今在清溪边再次相聚,寓意友谊的延续。
- 喜公笔有江山气:赞美张的文采,笔下蕴藏着壮丽的气势。
- 顾我心如世味灰: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对时事的失望。
- 天下苍生待经济:普天下的百姓仍在等待经济的好转。
- 坐看蟠蛰起春雷:静待万物复苏,象征着希望的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如世味灰”比喻为内心的无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失望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不同的景象描绘出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社会经济现状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与对苍生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绣衣:象征地位与身份,体现出张的高贵与威严。
- 清溪:自然的意象,象征友谊的纯净与悠长。
- 江山气:表现出对国家的关怀与对伟大理想的追求。
- 春雷:象征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经济复苏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绣衣”指的是什么? A. 普通衣服
B. 官员的华丽衣服
C. 农民的工作服
答案:B -
诗人对张闳道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冷漠
B. 欣赏与敬佩
C. 嫉妒
答案:B -
“天下苍生待经济”表达了什么? A. 对经济的无所谓
B. 对经济复苏的期待
C. 经济已经很好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李纲:李白的豪放与李纲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在诗中多表现个人豪情,而李纲则更关注社会与经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纲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