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僧圆益先到灵泉》

时间: 2025-01-26 01:47:36

无烟远数三千嶂,有马同驱十二蹄。

却喜山前堪洗耳,水声激激听寒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烟远数三千嶂,有马同驱十二蹄。却喜山前堪洗耳,水声激激听寒溪。

白话文翻译:

远方的山峦无烟,它们有三千多座,有马同行,奔腾的蹄声响起。让我高兴的是,山前有适合洗耳的地方,潺潺的水声在寒冷的溪流中回响。

注释:

  • 无烟:指远处的山没有烟雾,景色清晰。
  • 三千嶂:指远处的山峰高耸,数量众多。
  • 有马同驱:形容同行的马匹奔跑,声音响亮。
  • 却喜:表示转折,虽然有奔波,但心里却感到高兴。
  • 堪洗耳:形容水声清澈悦耳,适合洗耳。
  • 水声激激:形容水流湍急的声音。
  • 寒溪:指寒冷的溪水,增添了清凉的感觉。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洗耳”可以引申为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与道教的隐居思想有关。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一份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毕仲游,字子游,号白石,宋代人,曾任官职但志向向往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毕仲游隐居山林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追求宁静生活的心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人常常因政治腐败而向往隐居,诗中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诗歌鉴赏:

《和僧圆益先到灵泉》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山中行走,体验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开头两句“无烟远数三千嶂,有马同驱十二蹄”,以清晰的视觉画面引入,描绘远方的山峦,展现出一种辽阔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接着转向内心的感受“却喜山前堪洗耳”,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清新之声的珍视。

诗中“水声激激听寒溪”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自然环境,激起人们对自然声音的敏感与欣赏。整体而言,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烟远数三千嶂:远处的山峦如画,清晰可见,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清新。
    • 有马同驱十二蹄:诗人同行的马匹,伴随奔腾的蹄声,营造出一种动感与生机。
    • 却喜山前堪洗耳:虽然路途遥远,但在此处可以享受到自然的清音,心中欢喜。
    • 水声激激听寒溪:水流的声响清晰悦耳,令人心旷神怡,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无烟远数”与“有马同驱”,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水声“激激”,赋予了水流以生命,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声音的欣赏,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意象分析:

  • 山峦:象征着雄伟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
  • :代表奔放与自由,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洒脱。
  • 水声:象征着清澈与宁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音律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无烟”是指什么?

    • A. 山云雾缭绕
    • B. 山清晰可见
    • C. 山下有烟火
    • D. 山上有雨
  2.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忧伤
    • B. 喜悦
    • C. 无所谓
    •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望岳》中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出对山的崇敬,但更侧重于对壮丽山河的感慨。
  • 《山居秋暝》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闲适,和毕仲游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