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四首
作者:杨万里
锺山已在万山深,更过锺山入定林。
穿尽松杉行尽石,一庵犹隔白云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寺庙环境,诗人已经穿越了重重山脉,来到了定林寺。穿过松树和岩石,依然能看到这座寺庙在白云环绕的高处。
注释
- 锺山:指钟山,地名,山势雄伟,历史悠久。
- 万山:形容山多且险峻,暗示诗人所经历的艰难旅程。
- 定林寺:一座寺庙,象征着宁静和修行的地方。
- 松杉:指松树和杉树,常见于山林,代表自然景观。
- 白云岑:白云环绕,形容此地的幽静和高远。
典故解析
- 定林寺:在中国文学中,寺庙常象征着修身养性之地,定林寺作为荆公读书之处,更增添了文化氛围和历史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四首》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锺山与定林寺,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深邃的山水画,给人以无限的遐思。诗的开头“锺山已在万山深”,以“深”字传达出山的险峻与幽远,仿佛让读者感受到旅途的艰辛与孤寂。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穿过松杉与石头,最终抵达定林寺,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心灵的洗礼。白云环绕的寺庙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透出的那份宁静与清新,仿佛让人置身于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解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锺山已在万山深:已到达钟山所在的深山之中,暗示诗人已经走过了许多艰难的旅程。
- 更过锺山入定林:继续前行,穿过钟山,进入了定林寺的范围。
- 穿尽松杉行尽石: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穿行于松树和岩石之间的情景。
- 一庵犹隔白云岑:最终看到寺庙,但它仍然被白云环绕,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
- 对仗:如“松杉”和“石”,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精神寄托的追求,呈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锺山:象征着高尚与追求,代表诗人经历的艰辛。
- 定林寺:宁静与修身养性的象征,体现了诗人的理想追求。
- 松杉:自然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定林寺”是在哪个山脉附近?
- A. 鍾山
- B. 泰山
- C. 黄山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战争
- B. 隐逸与自然
- C. 爱情
-
诗中提到的“白云岑”主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超然的境界
- C. 恐惧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自然描写与王维的山水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杨的作品更为直白和清新,而王维则更具深邃的哲理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