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25 23:13: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晁端礼 〔宋代〕
数骑飞尘入凤城。
朔方诸部奏河清。
圜扉木索频年静,
大晟箫韶九奏成。
流协气,溢欢声。
更将何事卜升平。
天颜不禁都人看,
许近黄金辇路行。
白话文翻译
几匹马飞扬着尘土,进入了凤城。
北方的各部都在奏报河流清澈的好消息。
圆形的门常年静谧无声,
大晟的箫韶乐曲已演奏了九次。
气氛欢快,笑声四溢。
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卜问升平?
天子的面容不禁让城中的人们欣赏,
允许人们走近金色的辇道。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尘:飞扬的尘土,形容马匹奔跑的场景。
- 凤城:指的是京城或重要城市,凤是象征吉祥的鸟。
- 朔方:指北方,通常代表边疆地区。
- 圜扉:圆形的门,象征古代宫殿的大门。
- 木索:木制的绳索,可能指门的闭合装置。
- 大晟:指大晟国,象征盛大的音乐和盛典。
- 箫韶:古代乐曲,象征着和谐与欢乐。
- 升平:指太平盛世,安定的状态。
典故解析
- 河清:出自《诗经》,象征国泰民安。
- 箫韶九奏:古代乐曲,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端礼,宋代文学家,生平不详,主要以词作闻名,作品多反映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繁荣。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安定、民众幸福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流畅的词句,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欢乐的场景。开篇几骑马飞尘入凤城,生动呈现了城市的热闹与繁华。诗中提到的“朔方诸部奏河清”,表明国家的安定,四方百姓都在欢庆,表达了对和平盛世的渴望。接下来“圜扉木索频年静”,则通过对静谧的描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当下的欢乐气氛。
“大晟箫韶九奏成”更是强化了这一盛典的气氛,音乐在此成为了国家繁荣的象征。最后几句“天颜不禁都人看,许近黄金辇路行”,将诗歌推向高潮,展现了皇权的显赫与百姓的欢愉,描绘出国君施恩于民的盛景,令人感受到浓厚的时代气息与民族自豪感。整首诗在描绘国家盛世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数骑飞尘入凤城。”:几匹马奔腾进入城市,描绘出动态的场景。
- “朔方诸部奏河清。”:各地传来好消息,显示国泰民安。
- “圜扉木索频年静,”:圆门常年静谧,暗含历史的沉淀。
- “大晟箫韶九奏成。”:盛大的乐曲演奏,象征繁荣的气氛。
- “流协气,溢欢声。”:气氛愉悦,欢笑声此起彼伏,表现了人们的喜悦。
- “更将何事卜升平。”: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表达对和平的珍惜。
- “天颜不禁都人看,”:国君的面容被百姓瞩目,显示民众对皇权的尊重。
- “许近黄金辇路行。”:允许百姓接近皇帝的车辇,体现了皇权的亲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展现了工整的对仗,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 比喻:通过“飞尘”、“欢声”等生动的意象,营造出热烈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庆祝国家的繁荣与安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和平盛世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尘:象征生机与活力。
- 凤城:象征权力与繁华。
- 河清:象征国家的安宁与幸福。
- 箫韶:象征音乐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凤城”象征什么?
A. 乡村 B. 京城 C. 战场 -
“流协气,溢欢声”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A. 悲伤 B. 欢快 C. 紧张 -
诗的最后一句传达了什么信息?
A. 皇权远离民众 B. 皇帝亲近百姓 C. 国家动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晁端礼的《鹧鸪天》更注重描绘国家的繁荣与安定,而李清照则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均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是《鹧鸪天》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