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2-04 15:30:18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问江潮与海水有什么相似之处时,引出了对君情与妾心的思考。诗人认为,与其相恨,不如江潮有信,彼此之间的情感更值得珍视。相思的情感让人意识到大海的深度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深。

注释:

字词注释:

  • 借问:借助问句,表示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和疑问。
  • 江潮:河流的潮水,这里指江河的水流涨落。
  • 海水:大海的水,象征广阔与深邃。
  • 君情:指对方的情感。
  • 妾心:指自己的心意。
  • 相恨:彼此之间的怨恨。
  • 有信:有信义,表明潮水的规律性。
  • 相思:思念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潮有信:指潮水的涨落有规律,象征着情感的真实与信赖。
  • 海非深:表达了对情感深度的思考,暗示真正的情感并不如外表看起来那样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尤其擅长描写爱情和社会生活。白居易的诗多反映了他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浪淘沙》作于白居易对情感的细腻思考时期,诗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信义与情感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通过对江潮与海水的比喻,深入探讨了爱情中的信任与思念。开篇以“借问江潮与海水”引入,问及二者的相似之处,实际上是在引申到情感的深刻层面。诗人用自然现象来映衬人间情感的复杂与微妙,表现出对爱情的思索与感慨。接下来的“相恨不如潮有信”则是情感的核心,强调了信任在情感中的重要性。相较于潮水的规律性,人之间的情感往往更显得脆弱而无常,因此,诗人更倾向于珍惜那份信任与共鸣。最后一句“相思始觉海非深”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明在思念中,心中的情感与渴望并不会因为表象的深邃而掩盖真实的情感深度,反而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真实与分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借问江潮与海水:诗人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入江潮与海水的对比。
  2. 何似君情与妾心?:直接对比君主的情感与妾的心意,表达对不对等情感的思考。
  3. 相恨不如潮有信:表明相互之间的怨恨不如潮水的规律可依赖,强调信任的重要性。
  4. 相思始觉海非深:在思念中才意识到海洋的深度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深,反映出情感的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江潮与海水,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江潮与海水的对比,突出爱情的复杂性与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爱情中的信任与思念,强调在情感中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在思念中对情感深度的重新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潮:象征着变化与流动,暗示爱情的多变性。
  • 海水:象征着广阔与深邃,代表着情感的深度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潮有信”主要象征什么?

    • A. 爱情的深度
    • B. 信任的重要性
    • C. 自然的规律
    • D. 情感的变化
  2.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来引申情感的复杂?

    • A. 山川
    • B. 江潮与海水
    • C. 风雨
    • D. 花草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浪淘沙》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豪放与人生哲理,而白居易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