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

时间: 2025-01-25 18:01:27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号角声在清冷的空气中响起,征兵的士人倚靠在戍楼上。春风轻拂着青色的坟冢,白日渐渐西沉在梁州。大汉朝境内没有兵戈相阻,边疆荒凉之地却有游人流连。那些蕃族的情感就像这河水,愿意永远向南流淌。

注释:

  • 调角:指号角声,古时征兵的信号。
  • 征人:征召的士兵,表示出征的士人。
  • 青冢:青色的坟冢,象征着逝去的生命。
  • 白日:指太阳,象征着光明的日子。
  • 梁州:地名,今陕西省的一部分。
  • 大汉:指汉朝,代表国家的安定。
  • 穷边:边疆偏远之地。
  • 蕃情:外族的情感,这里指边疆少数民族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戍楼:古代边防哨所,常常是征人守卫的地方。
  • 青冢:常见于古诗中,表示对逝者的追思和哀悼。
  • 长愿向南流:指水流向南,象征着思乡之情和对和谐环境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对国家的关切。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边疆,反映了边防士兵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逝者的怀念。

诗歌鉴赏:

《书边事》是一首描绘边防生活的五言律诗。开头以“调角断清秋”展现了秋日的肃杀气氛,号角声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孤独的氛围。接着“征人倚戍楼”描绘了士兵守卫边疆的情形,表现出士人对家国的责任和对无尽孤独的承受。

在“春风对青冢”中,春风的温暖与青冢的冷清形成对比,暗示着生死无常和逝去的生命。此时的白日逐渐西落,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无奈。

“大汉无兵阻”一句,表现出国家的安宁,而“穷边有客游”则凸显了边疆的荒凉与游人的游荡,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以水流向南的意象,传达了对外族情感的理解与包容,象征着对和平的期待。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探讨了生与死、战争与和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调角断清秋:号角声打破了清冷的秋天,暗示征战的开始。
    • 征人倚戍楼:士兵在戍楼上守望,展现其孤独与职责感。
    • 春风对青冢:春风温暖却与青冢形成对比,暗含对逝者的哀悼。
    • 白日落梁州:夕阳西下,象征时光流逝和无常。
    • 大汉无兵阻:国家安宁,无兵戈相阻,表现出一种对安宁的渴望。
    • 穷边有客游:边疆荒凉,游人却在此游荡,隐含对边境生活的反思。
    • 蕃情似此水:外族的情感如水流一般,象征着流动与变化。
    • 长愿向南流:对和谐的向往,愿意融入南方的安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蕃族情感比作水,突出其流动性和无拘束。
    • 对仗:如“白日落梁州”与“春风对青冢”,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边防士兵的孤独与哀思,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逝者的追忆,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调角:象征战争的信号,暗示动荡与不安。
  • 青冢:生命的终点,象征着逝去与怀念。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机,形成与青冢的对比。
  • 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光明的希望。
  • 蕃情:象征外族情感的复杂与多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调角断清秋”中的“调角”指什么? A. 号角
    B. 乐器
    C. 风声
    D. 鸟鸣

  2. 诗中“春风对青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哀悼
    C. 愤怒
    D. 自豪

  3. “大汉无兵阻”一句,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状态? A. 动荡不安
    B. 和平安宁
    C. 战争频繁
    D. 人心惶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张乔《书边事》王之涣《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但张乔更注重士兵的内心感受与哀悼,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出壮丽的自然与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的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