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时间: 2025-01-25 18:00: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 常建 〔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白话文翻译:
清晨时分,我走进了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
竹子铺成的小径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花木茂盛深邃。
山光使鸟儿愉悦,潭水的影子让人的心灵空灵。
万物都在此刻寂静无声,唯有钟声和磬声余音绕梁。
注释:
字词注释:
- 古寺:指古老的寺庙。
- 初日:刚刚升起的太阳。
- 竹径:用竹子铺成的小路。
- 幽处:幽静的地方。
- 禅房:修行的房间。
- 万籁:指万物,所有的声音。
- 钟磬音:寺庙中钟和磬发出的声音。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宁静的禅院,反映了佛教文化中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常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寺庙环境,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字仲平,号白云,生于公元704年,卒年不详。他以诗歌、散文和理论闻名,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追求恬淡的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常建游览山寺时,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思想的理解,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典型的唐代五言律诗,展现了常建对自然和佛教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两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诗人用“古寺”和“初日”对比出历史的沉淀与新生的希望,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接下来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进一步引导读者走入诗人内心的幽静之境,竹子的小径象征着通往内心深处的道路,而“花木深”则暗示着禅修的环境中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诗人通过描写山光与鸟儿之间的关系,表达出自然之美对生灵的愉悦。同样,潭水的影子让人感到内心的空灵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对人类情感与自然景观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最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则将整个诗篇推向高潮,表达了在静谧中,唯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突显出禅院中的宁静与超脱,象征着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修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禅宗思想的推崇与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晨入古寺:描绘清晨时分,诗人走入一座古老的寺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初日照高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竹径通幽处:竹子铺成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暗示内心的宁静。
- 禅房花木深:禅房周围有繁茂的花木,体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山光悦鸟性:山中的光影使鸟儿感到愉悦,表现出自然对生命的滋养。
- 潭影空人心:潭水的影子让人的心灵感到空灵,表达了内心的宁静。
- 万籁此都寂:万物都在此刻静默无声,形成一种深深的宁静感。
- 但余钟磬音:唯有钟声和磬声在空中回荡,突显出禅院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光”与“潭影”比拟自然的美。
- 拟人:将山光与鸟性联系,表现自然之美与生灵之间的和谐。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禅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现了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历史与沉静。
- 初日:象征新生与希望。
- 竹径:象征幽静与通往内心深处的道路。
- 禅房:象征修行与内心的栖息地。
- 山光:象征自然之美与生机。
- 潭影:象征内心的空灵与宁静。
- 钟磬音:象征禅宗的宁静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常建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竹径”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大路
- B) 一条小路
- C) 一条河流
- D) 一条山路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离别
- C) 自然与宁静
- D) 战争
答案:
- B) 常建
- B) 一条小路
- C) 自然与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有着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两者都在诗中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孤寂与美丽,而常建则强调了禅院的静谧与超脱,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哲学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常建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