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
时间: 2025-01-27 03:26: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竹石牧牛
作者:黄庭坚 〔宋代〕
子瞻画丛竹怪石,
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
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
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
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
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
牛斗残我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苏轼画了一幅丛竹与怪石的画,伯时(指黄庭坚的朋友)在前坡上看到一个牧童骑牛,神态各异,令人玩味。他们在野外相遇,幽静的竹林环绕着绿色的山石。我用三尺长的竹竿,驱赶这只年老的牛。那块石头我非常喜欢,请不要让牛来磨损它的角。即使牛磨损了角也没关系,但牛却把我的竹子折断了。
注释
- 子瞻:苏轼的字,称号“子瞻”,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 伯时:指黄庭坚的朋友,可能是指他的同道中人。
- 意态:指神态、风姿。
- 阿童:指牧童,通常是小孩或年轻人在乡村放牧。
- 三尺箠:指长约三尺的竹竿,用来驱赶牛。
- 牛砺角:牛的角磨损,表示牛在石头上摩擦。
- 斗残我竹:牛在玩耍或觅食时弄坏了竹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理学家。黄庭坚在诗歌上继承了李白、杜甫等人的传统,同时又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黄庭坚创作此诗时,正值北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在乡村隐居,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生活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黄庭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深切体悟。诗中描绘了苏轼的画作,表现了朋友间的交情,以及牧童骑牛的轻松愉快场景。正是这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好。诗人在描写竹石的同时,流露出对友谊和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黄庭坚所描绘的竹林与怪石,仿佛是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而牧童骑牛的场景则体现了生活的简单与快乐。诗中提到的“勿遣牛砺角”,表达了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意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整首诗用词简练,意象丰富,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给人以深思。诗的结尾则通过牛的行动引出竹子的受损,更加深了对自然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令人不禁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瞻画丛竹怪石:描写苏轼的画作,表现出竹林与怪石的生动形象。
- 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描绘了朋友伯时在坡上看到牧童骑牛的情景。
- 甚有意态,戏咏:牧童的神态各异,令人感到趣味横生。
-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描绘了幽静的竹林与山石交相辉映的自然美。
-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牧童用竹竿驱赶年老的牛,表现出乡村生活的简单。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诗人对石头的喜爱,希望牛不要磨损它。
-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即使牛磨损了角也没关系,但却损坏了竹子,表达了对自然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牛与牛的行为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诗中描绘的景象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牛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乡村生活,表达了对友谊和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坚韧,代表自然的美好。
- 石:象征坚固、恒久,表现出自然的静谧与力量。
- 牛:代表乡村生活的简单与恬淡,也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牧童:象征纯真、自由,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黄庭坚的字是什么?
- A. 子瞻
- B. 鲁直
- C. 山谷
- D. 伯时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阿童”指的是____。
-
判断题: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城市生活的繁忙。(对/错)
答案
- B
- 牧童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但更突出个人的哲理思考。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