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鹧鸪洞》

时间: 2025-01-26 03:07:44

岸冻树逾瘦,日高林始明。

瑶草密如积,玉泉中暗鸣。

初至心为动,欲归脚还停。

江洧千万峰,穿侬两鞋青。

如何鹧鸪岭,咫尺来未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鹧鸪洞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岸冻树逾瘦,日高林始明。
瑶草密如积,玉泉中暗鸣。
初至心为动,欲归脚还停。
江洧千万峰,穿侬两鞋青。
如何鹧鸪岭,咫尺来未曾。

白话文翻译:

在冰冻的岸边,树木显得更加瘦弱,阳光高照,树林才开始变得明亮。瑶池的草密密麻麻,如同积雪一样,玉泉的水中传来微弱的鸣叫。刚到这里,心中激动不已,虽然想要回去,但脚步却还停留在此地。江水流淌,千山万峰,映入我那双青鞋之中。为什么在咫尺的鹧鸪岭,我却还未曾到达呢?

注释:

  • 岸冻:岸边被冰冻,形容寒冷的天气。
  • 逾瘦:更加瘦弱,强调树木因寒冷而显得干枯。
  • 瑶草:指美丽的草,常用于诗词中象征美好之物。
  • 玉泉:清澈的泉水,象征自然的美好。
  • 江洧:指江水流淌,表现自然的壮丽。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览鹧鸪洞时,描绘了他在美丽自然环境中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内心的感动。

诗歌鉴赏:

《至鹧鸪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抒发。诗中通过对岸边冻树、阳光明亮、瑶草密布以及玉泉鸣叫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感受和热爱。在这幅画面中,寒冷的气候和温暖的阳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矛盾和纠结,尽管已经来到如此美丽的地方,内心却仍向往着未到达的鹧鸪岭,体现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切向往。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灵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岸冻树逾瘦:描述岸边的树木因寒冷而显得更加干枯,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
    • 日高林始明:阳光逐渐升高,树林开始显露出光明,象征希望与生机。
    • 瑶草密如积:形容草木繁盛,生机盎然。
    • 玉泉中暗鸣:暗示自然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初至心为动,欲归脚还停:表达了诗人到达此地时的激动与不舍,内心的矛盾。
    • 江洧千万峰,穿侬两鞋青:描绘自然壮美的景象,青鞋象征着诗人的旅程。
    • 如何鹧鸪岭,咫尺来未曾: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地的渴望,尽管近在眼前,却未能到达。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瑶草密如积”,用积雪比喻草的繁盛。
    • 对仗:如“岸冻树逾瘦,日高林始明”,形成了和谐的对称。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岸冻树:象征自然界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
  • 日高林明: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力量。
  • 瑶草与玉泉: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灵动。
  • 鹧鸪岭:象征着更高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岸冻树逾瘦”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温暖的春天
    B. 寒冷的冬天
    C. 炎热的夏天

  2. 诗中提到的“瑶草”象征着什么? A. 美好
    B. 丑陋
    C. 贫瘠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想要离开
    B. 渴望追求
    C. 满足现状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至鹧鸪洞》与王维的《鹿柴》: 两首诗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但杨万里的诗更加注重细节描绘,而王维则更强调意境的空灵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生平及诗歌研究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