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崇高还武夷山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8:46:20

武夷山中毛竹多,神君一去奈山何。

松风犹带琅璈响,散入遗音作棹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武夷山中毛竹多,
神君一去奈山何。
松风犹带琅璈响,
散入遗音作棹歌。

白话文翻译:

在武夷山中,毛竹生长繁盛,
神君一旦离去,这山又能如何呢?
松风依然带着琅琊的乐声,
散作遗音,仿佛在唱着划船的歌。

注释:

  • 毛竹:一种竹子,生长旺盛,常见于武夷山等地。
  • 神君:指代某位神灵或高人,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隐者。
  • 奈山何:意为山有什么办法,表达对山的无奈。
  • 琅璈:古代乐器名,声音清脆悦耳。
  • 遗音:遗留的声音,这里指的是松风的声音。
  •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寓意悠然自得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奇峰怪石、清流秀水而闻名。
  • 神君:古代文人常以神仙或高人来比喻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诗中的神君可能是隐士生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友人林崇高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体现了元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武夷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之情。开篇“武夷山中毛竹多”,描绘了竹林的幽静与繁茂,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接着“神君一去奈山何”,诗人将离别的感伤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对友人的依恋之情。接下来的“松风犹带琅璈响”,则通过听觉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雅的氛围,仿佛风中仍回荡着友人留下的音响,令人倍感怀念。最后“散入遗音作棹歌”,又将情感升华,诗人把自然的声音与人间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表现出对自然与友谊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武夷山中毛竹多:描绘武夷山中茂密的竹林,表现出自然的丰饶与静谧。
  2. 神君一去奈山何:表达对离去朋友的惋惜,似乎竹林的美好也因离别而失色。
  3. 松风犹带琅璈响:松风中带着清脆悦耳的声音,暗示着对友人的思念。
  4. 散入遗音作棹歌:将自然的声音与人间的情感结合,表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声音比作“棹歌”,暗示生活的宁静和愉快。
  • 拟人:让风带着声音,给自然以情感,增加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离别的情感相结合,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整体情感基调为惆怅与悠然并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毛竹:象征着坚韧与清雅,代表自然的生机。
  • 松风:象征自然的声音,寄托着思念与情感。
  • 琅璈:象征音乐与和谐,增添了诗的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毛竹”主要生长在哪里? A) 黄山
    B) 武夷山
    C) 泰山
    D) 嵩山

  2. “神君一去奈山何”中,“奈”字的意思是? A) 能够
    B) 何必
    C) 反而
    D) 何妨

  3. 诗中所描绘的松风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1. B) 武夷山
  2. B) 何必
  3.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
  • 《早发白帝城》(李白):描绘自然与离别的情感交融。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两首诗均表达了离别之情,但王勃的更强调前程与理想,而张翥则更侧重于自然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自然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