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篇》
时间: 2025-01-10 22:48:36意思解释
灵芝篇
作者: 曹植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灵芝生王地。
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
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
父母顽且嚚。
尽孝于田垄。
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
彩衣以娱亲。
慈母笞不痛。
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
自伤早孤茕。
刻木当严亲。
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
犯罪以亡形。
丈人为泣血。
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
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
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
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
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
呜呼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
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
念之令人老。
退咏南风诗。
洒泪满袆抱。
乱曰。
圣皇君四海。
德教朝夕宣。
万国咸礼让。
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
孝悌处中田。
户有曾闵子。
比屋皆仁贤。
髫齓无夭齿。
黄发尽其年。
陛下三万岁。
慈母亦复然。
白话文翻译:
灵芝在王的土地上生长,
朱色的草覆盖洛水的岸边。
荣华富贵闪烁耀眼,
光辉灿烂如神明。
古时有虞舜,
父母愚顽且不善。
他在田垄中尽孝,
始终不违背仁义。
伯瑜年过七十,
穿着彩衣来侍奉父母。
慈母的鞭子虽然痛,
泪水常常湿透手巾。
丁兰年轻时失去母亲,
自伤孤独早逝。
刻木为亲以示孝,
朝夕供奉三牲。
暴子见陵后悔,
因犯罪而失去形体。
丈人泪流满面,
免于罪而保全名声。
董永家境贫寒,
父母没有遗产。
假装富裕以供养,
佣工致以丰厚。
家庭责任越来越重,
不知何时才能归去。
天神感应至德,
神女为之掌管。
岁月无安宁,
呜呼我已故的父亲。
我生来已是晚,
为何抛弃我如此早。
蓼莪由谁所兴,
念之令人衰老。
退去吟咏南风之诗,
泪洒满袍抱。
乱曰,
圣明的皇帝治四海,
德教日日传扬。
万国都来礼让,
百姓家中虔诚守法。
学校不失礼仪,
孝悌处于田间。
每家都有曾闵子,
邻里皆为仁贤。
幼小无夭折,
白发人尽其年。
愿陛下三万岁,
慈母也长久如此。
注释:
- 灵芝: 一种珍贵的药草,象征长寿与吉祥。
- 虞舜: 古代贤明君主,以孝道著称。
- 伯瑜: 伯牙,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以孝心而闻名。
- 丁兰: 丁兰失母,刻木作母亲的像,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董永: 董永以孝著称,因家贫而假装富裕供养父母。
典故解析:
- 虞舜: 传说中最具孝道的君王,父母愚笨,依然尽孝。
- 董永: 董永为养活父母而忍辱负重,体现了深厚的孝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曹魏著名的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词风格清丽,情感细腻,常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结合进行创作。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魏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表达了对父母深切的思念与尊敬,以及对当时政治的关怀。
诗歌鉴赏:
《灵芝篇》展现了曹植对孝道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诗中通过描绘灵芝的生长,朱草的覆盖,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接着,诗人引用历史人物虞舜的故事,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接下来的段落,通过伯瑜、丁兰等人的故事,展现了不同背景下的孝心,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诗的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对古人孝道的钦佩,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慨。特别是在描述自己父母的早逝与个人的孤独时,诗人情感愈加浓烈,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惆怅。整首诗不仅传达了对孝道的崇高理想,也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灵芝生王地: 灵芝在王的土地上生长,象征着吉祥与长寿。
- 荣华相晃耀: 描述荣华富贵的闪耀,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尽孝于田垄: 虞舜在田垄中尽孝,体现了勤劳与孝顺的结合。
- 慈母笞不痛: 伯瑜的母亲虽然打他,但他依然心存感激,显示出深厚的亲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灵芝、朱草等意象比喻人生的繁华与父母的恩情。
- 对仗: 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朝夕致三牲”。
-
主题思想:
- 诗歌强调孝道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表现出对父母深切的怀念与尊敬,同时也寄托了对社会道德的期望。
意象分析:
- 灵芝: 象征长寿与吉祥,具备灵性,代表着对长久生命的向往。
- 朱草: 代表美好的自然环境,象征着生活的富饶与幸福。
- 母亲的鞭子: 象征亲情中的严厉与关怀,体现出“严母慈父”的教育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灵芝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孝道
B. 长寿
C. 富贵
答案: B -
谁是古代著名的孝子,因家庭贫困而假装富裕供养父母? A. 丁兰
B. 虞舜
C. 董永
答案: C -
诗中提到的伯瑜年过多少岁? A. 六十
B. 七十
C. 八十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头吟》 - 王昌龄
- 《游子吟》 - 孟郊
诗词对比:
- 曹植与王昌龄在孝道的表达上均有深刻的探讨,但王昌龄的《游子吟》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而《灵芝篇》则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魏晋诗歌研究》
- 《曹植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