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藉藉沩山寺,堂堂忠献坟。幽光发泉石,义气惨风云。文舅雅能赋,令君深发好。悬知契谈麈,不待对炉熏。
白话文翻译:
名声显赫的沩山寺,庄严的忠献墓。幽暗的光线从泉水和石头中散发,义气和悲壮的情感如同风云般惨烈。文舅擅长作诗,令君深深地被激发了兴趣。可以预见他们的谈话将会非常投机,不需要等到炉火熏香。
注释:
- 藉藉:名声显赫。
- 沩山寺:位于湖南宁乡的著名佛教寺院。
- 堂堂:庄严、宏伟。
- 忠献坟:指某位忠臣的墓地。
- 幽光:幽暗的光线。
- 泉石:泉水和石头。
- 义气:忠诚和正义的气概。
- 惨风云:形容情感悲壮,如同风云变幻。
- 文舅:指诗人的舅舅,擅长文学。
- 雅能赋:擅长作诗。
- 令君:指李思求,宁乡的县令。
- 悬知:预见。
- 契谈:投机、合得来的谈话。
- 麈:古代用麈尾(鹿的一种)的尾巴做的拂尘,这里指谈话。
- 不待对炉熏:不需要等到炉火熏香,意指谈话自然流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是赵蕃送别他的舅舅晁翁子和应过宁乡时所作,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文学交流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送别他的舅舅晁翁子和应过宁乡时所作。诗中提到了沩山寺和忠献坟,可能是晁翁子和应过宁乡时要去拜访的地方。赵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文学交流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沩山寺和忠献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仰之情。诗中的“幽光发泉石,义气惨风云”一句,用幽暗的光线和悲壮的情感来形容忠臣的精神,形象生动。后两句提到文舅和令君的文学交流,表达了诗人对文学交流的期待和对忠臣精神的传承。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藉藉沩山寺,堂堂忠献坟”: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地点和对象,沩山寺和忠献坟,用“藉藉”和“堂堂”来形容它们的显赫和庄严。
- “幽光发泉石,义气惨风云”: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象征忠臣的精神,幽暗的光线和悲壮的情感,形象地表达了忠臣的义气和悲壮。
- “文舅雅能赋,令君深发好”:这两句提到了文舅和令君,表达了诗人对文学交流的期待,文舅擅长作诗,令君对此深感兴趣。
- “悬知契谈麈,不待对炉熏”:最后两句预见了他们的谈话将会非常投机,不需要等到炉火熏香,表达了谈话的自然流畅。
修辞手法:
- 比喻:“幽光发泉石”用幽暗的光线来比喻忠臣的精神。
- 拟人:“义气惨风云”用风云的变幻来拟人化地表达忠臣的悲壮情感。
- 对仗:“藉藉沩山寺,堂堂忠献坟”和“幽光发泉石,义气惨风云”都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忠臣的敬仰和对文学交流的期待。通过对沩山寺和忠献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忠臣精神的敬仰,同时通过对文舅和令君的文学交流的期待,表达了文学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沩山寺:显赫的佛教寺院,象征着庄严和神圣。
- 忠献坟:忠臣的墓地,象征着忠诚和正义。
- 幽光:幽暗的光线,象征着忠臣精神的深邃和神秘。
- 泉石:泉水和石头,象征着自然和永恒。
- 义气:忠诚和正义的气概,象征着忠臣的精神。
- 风云:风云变幻,象征着忠臣的悲壮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藉藉沩山寺”指的是什么地方? A. 湖南宁乡的佛教寺院 B. 湖南长沙的佛教寺院 C. 湖北武汉的佛教寺院 D. 江西南昌的佛教寺院
-
“幽光发泉石”中的“幽光”象征着什么? A. 忠臣的精神 B. 自然的光线 C. 神秘的光线 D. 神圣的光线
-
诗中的“文舅雅能赋”指的是谁? A. 诗人的舅舅 B. 诗人的父亲 C. 诗人的兄弟 D. 诗人的朋友
-
“悬知契谈麈”中的“契谈”指的是什么? A. 投机的谈话 B. 正式的谈话 C. 随意的谈话 D. 严肃的谈话
答案: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蜀相》: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蜀相》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但杜甫更侧重于对忠臣的敬仰,而王安石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