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九与吕二同宿话旧感赠》

时间: 2025-01-27 04:18:03

见君新赠吕君诗,忆得同年行乐时。

争入杏园齐马首,

潜过柳曲斗蛾眉。

八人云散俱游宦,七度花开尽别离。

闻道秋娘犹且在,至今时复问微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君新赠吕君诗,忆得同年行乐时。
争入杏园齐马首,潜过柳曲斗蛾眉。
八人云散俱游宦,七度花开尽别离。
闻道秋娘犹且在,至今时复问微之。

白话文翻译:

看到你新送给吕君的诗,想起我们同年一起快乐的时光。
当年我们争先恐后地进入杏花园,偷偷地在柳树曲下斗艳。
如今八个人已经各奔东西,都去做官了,七度花开却已是各自离别。
听说秋娘仍然在那儿,时至今日我还在问候她。

注释:

  • : 这里指的是朋友或同伴,古诗中常用的尊称。
  • 杏园: 指杏树成林的地方,象征着青春和快乐的时光。
  • 柳曲: 柳树的曲折生长,象征着柔美与隐秘的情感。
  • 游宦: 指的是游历和做官,暗示人生的变迁。
  • 秋娘: 可能指的是一位女子,象征着旧日的情感与回忆。

典故解析:

  • 杏园: 在古代诗歌中,杏园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青春的时光。
  • 柳曲: 柳树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离别、柔情相连,表示怀旧之情。
  • 七度花开: 此处暗示人生中的离别与重聚,常用来表达人生的无常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平易,广受欢迎,尤以《琵琶行》和《长恨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与吕君(吕洞宾)相聚时,表达了对往昔快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旧友的思念之情。诗中涉及友谊、离别等主题,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变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展现了白居易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提到“见君新赠吕君诗”,引发了对旧友的回忆,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接下来的描写中,杏园与柳曲的意象交替出现,营造出一种清幽而柔美的氛围,仿佛带领读者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青春岁月。

“八人云散俱游宦”,则是对人生变迁的感慨,曾经的朋友们已经各自追求自己的事业,时光如白驹过隙,让人感到无奈与惆怅。最后一句提到“闻道秋娘犹且在”,则是对旧日情感的缅怀与关心,体现了诗人细腻而深情的性格。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示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生命的感悟。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友情与时光流逝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见君新赠吕君诗:看到你新送给吕君的诗,触动了我的情感。
  2. 忆得同年行乐时:想起我们当年一起快乐的时光。
  3. 争入杏园齐马首:当年我们争先恐后地进入杏园,享受欢乐。
  4. 潜过柳曲斗蛾眉:偷偷在柳树下比美,展现我们的青春风采。
  5. 八人云散俱游宦:如今八位朋友已各自分散,去追求官职。
  6. 七度花开尽别离:七次花开却已是各自的离别,暗示人生的无常。
  7. 闻道秋娘犹且在:听说秋娘仍然在,表达对旧日情感的牵挂。
  8. 至今时复问微之:时至今日,我还在问候她,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争入杏园齐马首,潜过柳曲斗蛾眉”,勾勒出美好的青春画面。
  • 隐喻: 杏园和柳曲不仅是自然景象,也象征着青春与柔情。
  • 排比: “八人云散俱游宦,七度花开尽别离”,通过对比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感慨人生中的离别与变迁,体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园: 象征青春美好时光,代表欢乐与无忧。
  • 柳曲: 代表柔美的情感与怀旧气氛,隐喻离别的哀伤。
  • 秋娘: 可能象征着旧日的情感与未尽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杏园”象征什么? A. 离别
    B. 青春与快乐
    C. 官职
    D. 自然景色

  2.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秋娘”意味着什么? A. 诗人的母亲
    B. 旧日情感的牵挂
    C. 一位歌唱家
    D. 一位官员

  3. 诗中“八人云散”是指什么? A. 朋友们各自追求事业
    B. 一起游玩
    C. 一起学习
    D. 一起聚会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和元九与吕二同宿话旧感赠》相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往昔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