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葛巾自向沧浪濯》

时间: 2025-01-11 14:27:18

葛巾自向沧浪濯。

朝来洒酒那堪著。

高树莫鸣蝉。

晚凉秋水眠。

竹床能几尺。

上有华胥国。

山上咽飞泉。

梦中琴断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葛巾自向沧浪濯
作者:辛弃疾 〔宋代〕

葛巾自向沧浪濯。朝来洒酒那堪著。
高树莫鸣蝉。晚凉秋水眠。
竹床能几尺。上有华胥国。
山上咽飞泉。梦中琴断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述了作者在沧浪水边洗净葛巾的情景。早上洒下的酒,实在难以再沾染。高树上的蝉声不再鸣叫,夜晚的凉风中,秋水静静地入眠。竹床不过几尺,梦中飘浮着华胥国的幻影。山间泉水轻轻流淌,梦中却听见琴弦断裂的声响。

注释

  • 葛巾:一种用葛麻织成的头巾,古时多用于洗涤。
  • 沧浪:指大海或大河,这里象征着一种情感的寄托。
  • 洒酒:指饮酒,表达一种无奈的情绪。
  • 华胥国:传说中的一个理想国度,象征着梦幻和美好。
  • 飞泉:清澈的泉水,带有灵动的意象。
  • 琴断弦:象征着失去,可能暗示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而激昂,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辛弃疾中年后,正处于南宋风雨飘摇的时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诗歌鉴赏

此词以“葛巾自向沧浪濯”开篇,描绘了一幅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作者在早晨的阳光下,沐浴在秋水的宁静中,虽有洒酒的欢快,但内心却难以平静。高树上的蝉声不再鸣唱,似乎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晚凉的秋水让人心生惆怅,仿佛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竹床能几尺,上有华胥国”的意象,更是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华胥国象征着一个梦境般的理想国度,而“山上咽飞泉”和“梦中琴断弦”则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失去的哀伤。整首词在清淡中透出一股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思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葛巾自向沧浪濯:自然而然地在河流中洗涤,暗示一种洒脱的态度。
  • 朝来洒酒那堪著:清晨饮酒,心情却难以再放松,体现了一种内心的矛盾。
  • 高树莫鸣蝉:高树上不再有蝉鸣,带有时光流逝的哀伤。
  • 晚凉秋水眠:晚上的秋水如同沉睡般宁静,暗示着内心的孤寂。
  • 竹床能几尺:竹床虽小,却承载着许多回忆。
  • 上有华胥国:华胥国的梦境象征着理想与希望。
  • 山上咽飞泉:泉水的咽喉声,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美好。
  • 梦中琴断弦:梦里琴弦断裂,表达对美好过往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华胥国”象征理想与梦境。
  • 对仗:整体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秋水和飞泉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失去的感慨,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葛巾:象征洒脱与自然。
  • 沧浪:代表广阔的情感空间。
  • 华胥国:理想与梦想的象征。
  • 飞泉:表示生命的灵动与美好。
  • 琴断弦:失去与怀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葛巾自向沧浪濯”中“沧浪”指的是什么?

    • A. 大海
    • B. 河流
    • C. 理想国
    • D. 竹床
  2. 诗中提到的“华胥国”象征什么?

    • A. 现实
    • B. 理想与梦境
    • C. 失落
    • D. 孤独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风有显著差异,辛弃疾多表现豪放、激昂,而李清照则倾向于细腻、柔情。比较两者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风格与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