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
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白话文翻译:
今晚的明月照耀,长久以来还是不如人间的约定。
我想见到广寒宫殿,正好云层轻抚,风儿掠过。
深夜了,不必再呼唤乐声,檐下的雨声令人厌恶。
这并不是小山的词句,而是这一场的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明月:指中秋的明亮月亮,象征团圆。
- 长:长久、久远。
- 广寒宫殿:传说中的月宫,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
- 云梳风掠:云层如同梳理,风轻轻掠过,描绘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 笙歌:乐器声,象征欢庆。
- 檐头雨声:屋檐下的雨声,象征孤独和凄凉。
- 寥索:形容寂寞、空旷。
典故解析:
- 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居住着嫦娥,象征着人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 小山:可能指小山词,即小山的诗句,代表一种轻松欢快的风格,这里用来对比当前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以豪放派词风著称,其词多表达爱国情怀与个人感受,作品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中秋之夜,辛弃疾与友人共聚,因月圆之时更显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理想与团圆的渴望,却又感到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的词,更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抒怀之作。开篇以“明月到今宵”引入,月亮的明亮照耀下,诗人感受到的是人间的缺憾,强调了人间的约定远比孤独的月亮更具温情。接着,诗人又想起了“广寒宫殿”,那是一个美丽却遥不可及的理想,象征着对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不再渴望音乐的陪伴,反而感受到雨声的刺耳,展现了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结尾一句“这一场寥索”则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推向高潮,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间情感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
诗人首先提到明月,暗示中秋佳节的来临,然而他却感到即使明月再美,也比不上与人的约定,更显得孤寂。 -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这里的“广寒宫殿”象征着理想与向往,诗人渴望的不是眼前的明月,而是那种理想的境地。 -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
夜深了,不再需要乐声来填补心中的空虚,屋檐下的雨声反而让人感到厌烦,突显出孤独与寂寞。 -
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最后一句通过对比,说明这并不是轻松愉悦的曲调,而是充满了失落感的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人间的约定,强调了情感的缺失。
- 拟人:云梳风掠,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动,使之更具动感。
- 对仗:全词在音韵上和内容上都有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辛弃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体现了他深刻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 广寒宫:代表理想与憧憬。
- 笙歌:象征欢乐与庆祝。
- 雨声:象征孤独与寂寞。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关于思乡、孤独与理想的画面,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广寒宫”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现实
- C. 过去
- D. 未来
-
诗人在中秋夜的感受是?
- A. 欢乐
- B. 孤独
- C. 平静
- D. 忧伤
-
“檐头雨声恶”中的“恶”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厌烦
- C. 无奈
- D. 惆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与《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两首都表现了节日的情感,但前者更显热闹与欢愉,后者则透出孤寂与思索。
解读: 辛弃疾在不同的作品中展现了对节日的不同感受,反映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