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打鼓发姑孰,送君朝帝乡。 风流夸半刺,耆旧忆襄阳。 别酒不成醉,征途能底忙。 只应旗脚转,趁此麦天凉。
白话文翻译:
敲响鼓声从姑孰出发,送你前往朝廷。 你的风采令人赞叹,老一辈人回忆起襄阳。 离别的酒未能让人醉倒,旅途上你怎能不忙碌。 只希望旗帜转向,趁着这麦收时节的凉爽。
注释:
- 打鼓发姑孰:打鼓表示出发的信号,姑孰是地名,这里指出发地点。
- 朝帝乡:指前往朝廷,即京城。
- 风流夸半刺:风流指风采出众,夸半刺可能是指作者对通判范朝散的赞美。
- 耆旧忆襄阳:耆旧指老一辈的人,襄阳是地名,这里可能指通判范朝散在襄阳的往事。
- 别酒不成醉:离别的酒未能让人醉倒,表示离别之情深重。
- 征途能底忙:征途上你怎能不忙碌,表示对通判范朝散的关心。
- 只应旗脚转:只希望旗帜转向,表示希望通判范朝散早日归来。
- 趁此麦天凉:趁着这麦收时节的凉爽,表示希望通判范朝散在凉爽的季节归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文、史等多个领域,尤以史学著称。洪迈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洪迈为送别通判范朝散秩满造朝而作。通判是宋代地方官职,秩满后需进京述职。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通判范朝散的赞美和送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旅途的关心和对重逢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通判范朝散的深厚情谊和送别之情。首句“打鼓发姑孰,送君朝帝乡”描绘了送别的场景,鼓声响起,友人即将启程前往京城。次句“风流夸半刺,耆旧忆襄阳”赞美了通判范朝散的风采,并提及他在襄阳的往事,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后两句“别酒不成醉,征途能底忙”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离别的酒未能让人醉倒,旅途上的忙碌也让人牵挂。最后两句“只应旗脚转,趁此麦天凉”则寄托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希望他在凉爽的麦收时节归来。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重逢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首句“打鼓发姑孰,送君朝帝乡”:通过“打鼓”这一动作,营造了送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 次句“风流夸半刺,耆旧忆襄阳”:通过“风流夸半刺”赞美了通判范朝散的风采,而“耆旧忆襄阳”则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回忆了通判范朝散在襄阳的往事。
- 第三句“别酒不成醉,征途能底忙”: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离别的酒未能让人醉倒,旅途上的忙碌也让人牵挂。
- 末句“只应旗脚转,趁此麦天凉”:寄托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希望他在凉爽的麦收时节归来。
修辞手法:
- 比喻:“风流夸半刺”中的“风流”比喻通判范朝散的风采出众。
- 拟人:“只应旗脚转”中的“旗脚转”拟人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归来的期盼。
- 对仗:“打鼓发姑孰,送君朝帝乡”中的“打鼓”与“送君”、“姑孰”与“帝乡”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与期盼。通过送别通判范朝散秩满造朝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重逢的渴望。诗中流露出对友人旅途的关心和对早日归来的期盼,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意象分析:
- 打鼓:象征出发和送别。
- 风流:象征通判范朝散的风采出众。
- 耆旧:象征历史和往事。
- 别酒:象征离别的情感。
- 征途:象征旅途的忙碌和艰辛。
- 旗脚转:象征归来的期盼。
- 麦天凉:象征凉爽的季节和归来的时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打鼓发姑孰”中的“姑孰”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官职 D. 乐器
-
诗中的“风流夸半刺”中的“风流”是指什么? A. 风景 B. 风采 C. 风俗 D. 风度
-
诗中的“耆旧忆襄阳”中的“耆旧”是指什么? A. 老年人 B. 旧书 C. 旧事 D. 旧友
-
诗中的“只应旗脚转”中的“旗脚转”象征什么? A. 出发 B. 归来 C. 战斗 D. 转移
答案:
- A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期盼。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洪迈《送通判范朝散秩满造朝》: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友人的祝福,而洪迈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送别之情和对友人归来的期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迈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洪迈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