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愿朝廷命官职,不愿朝廷赐粟帛。惟愿朝廷省徭役,庶几天下少安息。
白话文翻译: 我不愿意接受朝廷任命的官职,也不愿意朝廷赐予的粮食和布匹。我只希望朝廷能够减少徭役,这样或许天下能够稍微安宁一些。
注释:
- 朝廷:指宋朝的中央政府。
- 命官职:任命官职。
- 赐粟帛:赐予粮食和布匹,通常是对官员的赏赐。
- 省徭役:减少民众的劳役负担。
- 庶几:或许,表示希望。
- 天下:指整个国家。
- 少安息:稍微安宁一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邵雍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减轻民众负担的期望。宋代社会徭役繁重,民众生活困苦,邵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不愿接受官职和赏赐,只希望朝廷能够减轻民众的徭役负担,以期天下能够稍微安宁一些。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明了,表达了邵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中“不愿朝廷命官职,不愿朝廷赐粟帛”两句,直接表明了作者不愿接受官职和赏赐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清高和超脱。而“惟愿朝廷省徭役,庶几天下少安息”则表达了他对减轻民众负担的深切期望,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对社会安宁的渴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愿朝廷命官职”:表达了作者不愿接受官职的态度,可能是因为官场腐败或官职带来的责任和束缚。
- “不愿朝廷赐粟帛”:进一步表明作者不愿接受物质赏赐,体现了他的清高和超脱。
- “惟愿朝廷省徭役”:表达了作者对减轻民众徭役负担的深切期望,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 “庶几天下少安息”:希望天下能够稍微安宁一些,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安宁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不愿朝廷命官职,不愿朝廷赐粟帛”和“惟愿朝廷省徭役,庶几天下少安息”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减轻民众负担的期望。通过不愿接受官职和赏赐,只愿朝廷减轻徭役,作者展现了他的清高、超脱和对社会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朝廷:象征着权力和责任。
- 官职:象征着地位和束缚。
- 粟帛:象征着物质赏赐。
- 徭役:象征着民众的负担。
- 天下:象征着整个国家和社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邵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 A. 接受官职和赏赐 B. 减轻民众的徭役负担 C. 增加朝廷的权力 D. 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
诗中的“粟帛”指的是什么? A. 粮食和布匹 B. 金银财宝 C. 书籍和文具 D. 武器和装备
-
邵雍的诗歌风格如何? A. 华丽繁复 B. 清新自然 C. 深奥难懂 D. 激昂慷慨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邵雍的《不愿吟》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邵雍更侧重于对减轻民众负担的期望,而王安石则更侧重于对社会改革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