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苻登》

时间: 2025-01-24 06:46:59

南安怒气塞长安,羌运如氐泪暗潸。

舍却存亡论理义,江东不似马毛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安怒气塞长安,
羌运如氐泪暗潸。
舍却存亡论理义,
江东不似马毛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安的愤怒情绪充斥着长安,羌族的运势如同氐族一样令人心痛。放弃了存亡的道德论争,江东的情况并不如马毛山那样简单。

注释

  • 南安:古地名,今福建南部地区。
  • 怒气塞长安:形容南安的愤怒情绪弥漫到长安,暗示战争或冲突。
  • 羌运:羌族的运势,指羌族的命运或境遇。
  • :氐族,是古代中国的一支民族,与羌族有联系。
  • 舍却存亡论理义:放弃了对生死存亡的道德讨论。
  • 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历史上常与江南地区相关。
  • 马毛山:典故,指马毛山的简单与纯洁,象征某种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历史事件与人物,风格往往沉厚,富有历史感。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深刻的思考与批判,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们的苦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安与长安之间的动荡时期,反映了当时羌族和氐族的纷争,以及南安的愤怒情绪对长安产生的影响。诗人通过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对道义的追问。

诗歌鉴赏

《咏史下·苻登》是一首历史诗,充满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批判。诗中描绘了南安人对长安的愤怒,揭示了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开头两句“南安怒气塞长安,羌运如氐泪暗潸”通过对比,展现了南安的情绪与羌族的命运,表现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诗人用“舍却存亡论理义”来质疑生存与道义的价值,显示出在动荡时代人们对道德的反思与困惑。最后一句“江东不似马毛山”则暗示了江东的情况并不如同马毛山那样单纯,给人以复杂的思考空间。

整首诗的意象深刻且富有情感,有着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令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无奈。诗中情感的深邃与丰富,使得作品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安怒气塞长安:南安人的愤怒情绪充满了长安,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2. 羌运如氐泪暗潸:羌族的命运如同氐族,令人心痛,表达了对民众困境的同情。
  3. 舍却存亡论理义:放弃了对生死存亡的道德讨论,反映出人们在动荡中对道义的迷茫。
  4. 江东不似马毛山:江东的情况并不简单,呼应了之前的复杂情感,暗示现实的复杂与困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羌族的运势比作氐族的泪水,形象地表达了悲伤与无奈。
  • 象征:马毛山象征着一种理想与宁静,反衬出江东的复杂与动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对道义的质疑,展现了在动荡时代人们的苦闷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怒气:象征了愤怒与不满,反映社会动荡。
  • :代表悲伤与无奈,表达对民族困境的同情。
  • 江东:象征着复杂的局势与人心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安”是指哪个地方?

    • A. 江南
    • B. 福建南部
    • C. 长安
  2. “羌运如氐泪暗潸”的意思是?

    • A. 羌族的运势很好
    • B. 羌族的命运让人心痛
    • C. 羌族与氐族无关
  3. 诗中提到的“马毛山”象征什么?

    • A. 简单与纯洁
    • B. 复杂与动荡
    • C. 战争与痛苦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普的《咏史下·苻登》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均反映了对社会动荡与战争的深刻思考,但风格与表现手法各有不同。陈普更加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杜甫则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来反映社会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