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台(台在当涂县北,宋高祖所筑)》

时间: 2025-01-10 23:05:54

宋祖凌高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

湘潭云尽暮山出,

巴蜀雪消春水来。

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

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凌歊台
作者:许浑

宋祖凌高乐未回,
三千歌舞宿层台。
湘潭云尽暮山出,
巴蜀雪消春水来。
行殿有基荒荠合,
寝园无主野棠开。
百年便作万年计,
岩畔古碑空绿苔。


白话文翻译

宋朝的高祖还未返回时,
三千歌舞在这层台上留宿。
湘潭的云消散后,暮色中的山峦显现,
巴蜀的雪融化,春水奔流而来。
行宫的基址上荒草丛生,
寝园里无人照看,野生的棠树开花。
如果把百年视作万年的打算,
岩边的古碑上只留下空荡荡的绿苔。


注释

  • 宋祖:指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 凌高乐未回:意指在高祖未返回之前,曾经的欢愉仍在。
  • 三千歌舞:形容歌舞的数量之多,热闹的场景。
  • 湘潭:指湘江一带,地名。
  • 巴蜀:指四川地区。
  • 行殿:指行宫,临时居所。
  • 荒荠合:荒野里的荠菜,形容无人照料的荒凉。
  • 寝园:寝宫的园地。
  • 百年便作万年计:强调时间的长久与历史的沉重感。
  • 古碑空绿苔:古老的碑刻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岁月的流逝。

典故解析

  • 宋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这里提到他是为了引出历史的沧桑感。
  • 巴蜀雪消:巴蜀地区的春水融雪,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带有生机与希望的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88年,卒年不详。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创作背景

《凌歊台》创作于许浑晚年,背景可能与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有关。诗中描绘的凌歊台,是历史的遗迹,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凌歊台》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宋高祖未回时的繁华和如今的荒凉,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首联以“宋祖凌高乐未回”开篇,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勾勒出一幅昔日欢歌笑语的画面,随后“三千歌舞宿层台”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热闹感,令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接下来的描写转向自然,湘潭的云和巴蜀的春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对比,展现出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诗中“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描绘了昔日辉煌的遗址如今的荒凉,令人感慨万千。诗的最后两句“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更是将历史的沧桑与时间的无情推向高潮,古碑上的绿苔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岁月的流逝,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历史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慨,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宋祖凌高乐未回:提到宋高祖,暗示历史背景,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2. 三千歌舞宿层台:描绘热闹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3. 湘潭云尽暮山出:自然描写,象征时间的流逝。
  4. 巴蜀雪消春水来:春天的生机,反映出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5. 行殿有基荒荠合:遗迹的荒凉,表现历史的衰败。
  6. 寝园无主野棠开:无人照料的景象,象征人事的无常。
  7. 百年便作万年计:强调时间的长久,思考生命的意义。
  8. 岩畔古碑空绿苔:象征历史的遗忘,蕴含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感情的深度。
  • 象征:古碑与绿苔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时间的流逝。
  • 隐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事变化,增加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比与象征,诗人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宋祖:历史的象征,代表着过往的辉煌。
  • 歌舞:象征繁华与热闹的生活。
  • 云、山、水:自然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古碑、绿苔:历史的遗迹,象征着历史的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宋祖凌高乐未回”中的“宋祖”指的是谁? A. 唐太宗
    B. 宋高祖
    C. 明太祖

  2. “百年便作万年计”中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时间的流逝
    C. 历史的厚重

  3. 诗中提到的“湘潭”是指? A. 湖南的一个地名
    B. 四川的一个地名
    C. 广东的一个地名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许浑的《凌歊台》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但许浑更侧重于历史的沧桑,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变迁。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与主题选择,增进对唐诗的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