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四)》

时间: 2025-04-29 04:02:38

莺嘀残月,绣阁香灯灭。

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意思解释

清平乐(四)

作者: 韦庄 〔唐代〕

原文展示:

莺嘀残月,绣阁香灯灭。
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
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白话文翻译:

黄莺在残月下轻声啼鸣,绣楼里的香灯已经熄灭。
门外马儿嘶鸣,情郎即将离去,正是落花的时节。
我已经妆成却不画蛾眉,满怀愁绪独自倚靠在窗前。
离去的路上香尘不要扫,扫了的话,郎君就会归得更迟。

注释:

  • 莺嘀:黄莺的啼鸣声,形容春天。
  • 残月:指月亮即将消逝,象征时间的流逝。
  • 绣阁:华丽的楼阁,暗示女子的闺房。
  • 马嘶:马的鸣叫声,象征离别的时刻。
  • 妆成不画蛾眉:已化妆却不画眉,表现心情的复杂。
  • 香尘:指香气和尘土,暗示心中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唐末五代时期的词人,字子华,号梦得。韦庄以其词作著称,风格多愁善感,常表现离别、思念等情感,作品在当时颇受欢迎,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抒发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亲情、爱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清平乐(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即将离别的女子的复杂情感。开篇用“莺嘀残月”描绘了春天的夜晚,黄莺的啼鸣声和残月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的美好,但随之而来的“绣阁香灯灭”则暗示了即将来临的孤寂和离别。女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的愁苦愈发明显。

“门外马嘶郎欲别”直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马的嘶鸣声预示着情郎即将启程,正是“落花时节”,更增添了一种伤感的气氛。落花不仅象征着春天的逝去,也隐喻着爱情的短暂与易逝。

接下来的两句“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则展现了女子在离别时的心情。她已然妆扮,却不再描眉,显然是对即将分离的无奈和愁苦。最后两句“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更是表现了她的矛盾心理,既希望情郎能够尽快归来,又不愿意打扫那条带着香气的路,因为一旦扫净,离别就会变得更加真实。

整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离别时刻的复杂心理,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无奈和期待,充分体现了韦庄词作的情感深邃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莺嘀残月:春夜黄莺鸣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2. 绣阁香灯灭:华美的房间中,灯光熄灭,暗示着夜的结束与孤独的来临。
  3. 门外马嘶郎欲别:马鸣声中,情郎即将离去,离别的气氛愈加浓厚。
  4. 正是落花时节:正值落花时节,象征着短暂而美好的事物即将失去。
  5. 妆成不画蛾眉:已化妆但不愿意画眉,表达心中无法释怀的愁苦。
  6. 含愁独倚金:独自依靠窗边,愁绪满怀,显得孤单。
  7. 去路香尘莫扫:希望离去的路上香气留存,不愿打扫,暗示不愿面对别离。
  8. 扫即郎去归迟:扫净了香尘,反而使得情郎归来的时间变得更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落花时节”,不仅指时节,也暗寓爱情的脆弱。
  • 拟人:黄莺的鸣叫如同在诉说离愁。
  • 对仗:如“妆成不画蛾眉,对比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离别时的忧愁与无奈,反映了爱情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爱与离别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与生机,也暗示了女子的青春。
  • :象征时间的流逝,常与孤独相伴。
  • 香灯:代表温馨与安宁,熄灭则预示孤独。
  • :象征离别与旅程,带来不舍的情感。
  • 落花:意喻爱情的易逝,及美好的事物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莺嘀”指的是哪种鸟的鸣叫声?
    • A. 画眉鸟
    • B. 黄莺
    • C. 燕子
  2. 作者韦庄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3. “去路香尘莫扫”意为:
    • A. 希望情郎快点回来
    • B. 不想打扫香气的路
    • C. 怕情郎留下污垢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词都展现了女性在离别时的情感,但李清照的词更显婉约细腻,而韦庄的词则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一种更为深沉的愁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韦庄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