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时间: 2025-01-26 01:54: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白居易
暮去朝来无歇期,
炎凉暗向雨中移。
夜长只合愁人觉,
秋冷先应瘦客知。
两幅彩笺挥逸翰,
一声寒玉振清辞。
无忧无病身荣贵,
何故沉吟亦感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夜长易引发愁绪,秋天的寒意让人感到清瘦。诗中提到两幅彩笺,寓意着书信的温暖,寒玉的声音则象征着清脆的诗词。尽管身处荣华富贵之中,作者仍然因时光流逝而感慨。
注释:
字词注释:
- 暮去朝来:指夜晚过去,清晨到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 炎凉:指天气的变化,炎热转凉爽。
- 觉:觉醒,清醒。
- 瘦客:指因秋冷而显得瘦弱的人。
- 彩笺:指精美的信纸,文人用来书写诗文。
- 寒玉:比喻美好的声音或清脆的乐器声。
- 沉吟:深思,沉思默想。
典故解析:
诗中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寒玉”可指代古代的美玉,常用来形容清脆的声音,如同吟唱的诗句。彩笺则常用来指书信,反映文人之间的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著称,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白居易的诗风兼具社会关怀与个人情感,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夏雨后,正值秋季来临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对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尽管身处顺境,但对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仍感到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暮去朝来无歇期”开篇,生动地描绘出时光的流逝与季节变化的无情。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从夏至秋的过渡,诗中“炎凉暗向雨中移”一语,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随着夜长而来的是愁绪的滋生,“夜长只合愁人觉”,这句道出了长夜带来的孤寂与思索。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透过“秋冷先应瘦客知”,暗示秋天的到来使人感受到身心的萧瑟与寒冷。这里不仅是对季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接下来的两句“彩笺挥逸翰,一声寒玉振清辞”则转向了书信和诗歌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交流与表达的渴望。尽管身处于无忧无病的荣华之中,诗人仍感到“沉吟亦感时”,这反映了一种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与忧虑。
整首诗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表现了白居易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同时,这种对比也突出了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透过诗句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深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去朝来无歇期:时间不断流逝,白昼与黑夜交替,给人以无尽的感慨。
- 炎凉暗向雨中移:天气从炎热逐渐转凉,雨中隐含着秋的气息。
- 夜长只合愁人觉:漫漫长夜,唯有愁苦的人才能体会到其情感。
- 秋冷先应瘦客知:秋天的寒冷初显,最能让身心逐渐消瘦的人感知。
- 两幅彩笺挥逸翰:诗人用彩色信纸书写,表达逸兴遄飞的情感。
- 一声寒玉振清辞:如寒玉般清脆的声音,传递出诗人对诗歌的热爱。
- 无忧无病身荣贵:即便身体健康,生活富贵,却难掩内心的忧虑。
- 何故沉吟亦感时:为何在这样的境遇下,仍对时光感到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玉”比喻声音,展现清脆悦耳。
- 对仗:如“暮去朝来”对“炎凉暗向”,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天气变化象征人生的起伏,反映诗人内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季节变换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尽管有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内心仍然对时光和季节的变化充满了感受与忧虑,折射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与朝:象征时间的流逝,人生的起伏。
- 炎凉:象征自然环境对心情的影响。
- 瘦客:体现人的脆弱与无常。
- 彩笺与寒玉:代表诗人的文学追求与情感表达。
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关于生命、时间与自然的复杂情感网络,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暮去朝来无歇期”表明了什么?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生活的满足 -
“秋冷先应瘦客知”中的“瘦客”指的是什么? A. 身体虚弱的人
B. 诗人自己
C. 所有人 -
诗中提到的“寒玉”象征什么? A. 美好的声音
B. 寒冷的天气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同样描写秋天的孤寂与思索。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感慨。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与杜甫的《秋夕》,两者均描写了秋天的情景,但白居易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在诗中流露出对社会的思考与担忧。白居易的语言更为平易近人,而杜甫的诗则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