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对雨偶成寄韩仲文兄弟》

时间: 2025-01-25 00:17:43

日日城头雨,还愁湖上波。

窗中人自听,门外潦应多。

不畏车生耳,还愁麦化蛾。

吾庐无所有,频看壁间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对雨偶成寄韩仲文兄弟
作者: 梅尧臣

日日城头雨,还愁湖上波。
窗中人自听,门外潦应多。
不畏车生耳,还愁麦化蛾。
吾庐无所有,频看壁间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的雨天,诗人每天都能在城头听见雨声,心中不禁担忧湖面波动的情景。窗内的我静静地听着雨声,而窗外的积水一定不少。虽然不怕车声带来的打扰,却又为麦子变成虫蛾而感到忧愁。我的家中一无所有,只能频繁地看着墙壁上的蜘蛛。

注释:

  • 日日:每天。
  • 城头:指城墙的顶部。
  • 湖上波:湖面上的波浪,象征着雨水带来的涟漪。
  • 窗中人自听:窗子里面的人自己听雨。
  • 潦应多:指外面的积水应该很多。
  • 不畏车生耳:不怕车声打扰耳朵。
  • 麦化蛾:指稻麦受到蛾虫侵害。
  • 吾庐无所有:我家一无所有,表现了诗人的清贫。
  • 频看壁间梭:墙壁上蜘蛛的网,表现了诗人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清白,宋代诗人,生于福建,后居于浙江。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夏天的雨季,表现了诗人在雨中对生活的沉思和对自然的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出内心的忧虑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夏日对雨偶成寄韩仲文兄弟》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细腻情感的诗作。整首诗以雨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活的哲思。首句“日日城头雨”即营造了一个连续的雨天背景,令人感受到那种连绵不绝的雨声,仿佛在耳边轻轻响起。接下来的“还愁湖上波”则通过湖面波动的描绘,传达出一份忧虑,似乎在担心雨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诗中“窗中人自听,门外潦应多”展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外界的观察。他在窗内静静地听雨,而窗外的积水则似乎在提醒他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后半部分的“不畏车生耳,还愁麦化蛾”更是将诗人的忧虑推向高潮,尽管车声的干扰并不让他在意,但对禾苗的担忧却让他心生忧虑,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切关注。

最后一句“吾庐无所有,频看壁间梭”则展现了诗人的清贫与无奈,他的家中一无所有,唯有墙壁上的蜘蛛网可以消磨时间。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这首诗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一个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日城头雨:每天都在城头下雨,营造出一种阴雨连绵的氛围。
  2. 还愁湖上波:不仅在担忧雨水对湖面的影响,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3. 窗中人自听:诗人静坐窗前,独自聆听雨声,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心境。
  4. 门外潦应多:窗外一定是积水成灾,暗示诗人对外界状况的观察。
  5. 不畏车生耳:虽然不在乎喧闹的车声,但仍然心系作物的安危。
  6. 还愁麦化蛾:诗人对庄稼受到虫害的忧虑,反映了对农事的关心。
  7. 吾庐无所有:表达了诗人的贫困与无奈。
  8. 频看壁间梭:通过观察墙壁上的蜘蛛网,表现出诗人无所事事的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雨”与“波”,“听”与“多”形成了对仗,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麦化蛾”比喻对生活的忧虑,形象而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得诗语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夏日雨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在艰难生活中对自然美的向往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也可以引发思考与忧虑。
  2. :象征着宁静与忧虑,湖面波动反映出生活的动荡。
  3. :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对外界的观察。
  4. :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生计,受到虫害则暗示生活的不安。
  5. 壁间梭:象征着生活中的无奈与清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日城头雨”中的“日日”指的是?
    A. 每天
    B. 每月
    C. 每年

  2. 诗人对窗外的积水有什么感觉?
    A. 开心
    B. 忧虑
    C.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麦化蛾”是指什么?
    A. 车声
    B. 蛾虫对麦子的侵害
    C. 雨水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
  • 杜甫《春望》:描绘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梅尧臣更多的是细腻的生活描写,而李白则表现了豪放的个性与情怀。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