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安诸寺联句。靖恭坊大兴善寺。老松青桐联二…绝句》

时间: 2025-01-27 04:04:50

有松堪系马,遇钵更投针。

记得汤师句,高禅助朗吟。

——段成式

乘晴入精舍,语默想东林。

尽是忘机侣,谁惊息影禽。

——张希复

一雨微尘尽,支郎许数过。

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罗。

——郑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长安诸寺联句 段成式〔唐代〕

有松堪系马,遇钵更投针。 记得汤师句,高禅助朗吟。 段成式乘晴入精舍,语默想东林。 尽是忘机侣,谁惊息影禽。 张希复一雨微尘尽,支郎许数过。 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罗。

白话文翻译:

在寺庙前有松树可以系马,遇到僧人时更是投下一针问候。 我记得汤师的句子,高僧禅意助我朗吟。 段成式乘着晴天走进精舍,默默思念东林。 这里尽是忘却世事的伴侣,谁来惊扰这安静的鸟影。 张希再下一场细雨,微尘尽散,支郎你可曾多次来过。 就像一起嗅闻薝卜花,不必去算那多罗果。

注释:

  • :指松树,古代多用于系马。
  • :僧人的钵,象征佛教的出家生活。
  • 汤师:指唐代的高僧汤景熙,他的诗句常被引用。
  • 精舍:寺院中的居所。
  • 东林:指东林寺,著名的佛教寺院。
  • 忘机:指忘却世俗的机心。
  • 薝卜:一种植物,常用于比喻清雅之意。
  • 多罗:指多罗果,象征佛教的珍贵果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段成式,字千里,号子安,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风景、佛教题材,常表现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段成式游历长安的寺庙时,表达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长安诸寺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清闲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松树和僧人的形象,构建了一个宁静的宗教氛围,而汤师的诗句则为这份宁静增添了文化的厚度。段成式进入精舍,隔绝尘世纷扰,反映了他对忘却世事的渴望。整首诗的意境清幽,情感细腻,展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超脱的精神面貌。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有松堪系马”:通过松树的意象,描绘出寺庙的宁静氛围。
  • 第二句“遇钵更投针”:表达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和谐交流,暗含对佛教的敬重。
  • 第三句“记得汤师句”:引入文化典故,显示诗人的博学和对高僧的尊重。
  • 第四句“高禅助朗吟”:高僧的禅意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 第五句“尽是忘机侣”:强调与志同道合者结伴而行,追求内心的宁静。
  • 第六句“谁惊息影禽”:隐喻安静的生活状态,没有外界的打扰。
  • 第七句“张希复一雨微尘尽”:描绘经过一场细雨后,尘埃消散,环境更加清新。
  • 第八句“方同嗅薝卜”:与友人一起欣赏自然之美,享受生活的简单快乐。
  • 第九句“不用算多罗”:强调生活的随性,不必过于计较。

修辞手法:

  • 比喻:松树、钵等意象象征着归隐与宁静。
  • 拟人:将环境与情感结合,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整首诗中,句式和意象对仗工整,形成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崇尚,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通过与自然和谐共处,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坚韧与永恒,诗人向往的宁静生活。
  • :代表佛教信仰与修行的生活。
  • 东林:象征寺庙的宁静与清幽。
  • 薝卜:寓意自然的清雅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汤师”指的是?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一位高僧
    • C. 一位诗人
  2. “有松堪系马”中的“松”象征什么?

    • A. 努力
    • B. 宁静
    • C. 财富
  3. 诗中“尽是忘机侣”暗示了什么?

    • A. 忘却世俗
    • B. 朋友很多
    • C. 忘记时间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对比段成式的《游长安诸寺联句》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与隐逸生活,但段成式更强调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观与内心宁静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