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瓦砚诗》
时间: 2025-04-28 22:04: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瓦砚
晏殊 〔宋代〕
邺城宫殿久荒凉,
缥瓦随波出禁墙。
谁约藓文成古砚,
等间裁破碧鸳鸯。
已恣玉锋磨藓骨,
更持蟾泪湿云根。
欲知千载凄凉意,
尚有昭阳夜雨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邺城宫殿的荒凉景象,青色的瓦片随着流水从禁忌的墙外漂流而出。是谁的约定,让青苔的花纹成就了古老的砚台?那砚台的间隙被裁破得如同碧色的鸳鸯。砚台已经任凭玉制的刀锋磨得发亮,仍旧沾着蟾蜍的泪水湿润着云根。若想要了解千年的凄凉情感,夜雨的痕迹仍然在昭阳宫中留存。
注释
- 邺城:古代城市,曾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代表着历史的沧桑。
- 缥瓦:青色的瓦片,象征着建筑的残破与荒凉。
- 藓文:青苔的花纹,表示岁月的积淀。
- 古砚:古老的砚台,文人书写的工具,象征着文化与知识。
- 蟾泪:蟾蜍的泪水,传说中能滋润和保养砚台。
- 昭阳:昭阳宫,古代宫殿,代表着辉煌的过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号晏涤,北宋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词以婉约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广受后人推崇。晏殊在政治上也有建树,曾任多种官职,参与治国理政。
创作背景
《古瓦砚诗》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下,政治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人通过对古砚的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以及对文化遗存的珍视。
诗歌鉴赏
《古瓦砚诗》以古砚为载体,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开篇即以邺城的荒凉为起点,诗人通过对宫殿的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缥瓦随波而漂,暗示着无数的辉煌已成过往。接着,诗人引入古砚,通过“藓文”与“碧鸳鸯”的比喻,展现了岁月在砚台上的痕迹,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与承载。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深入古砚的内涵,描述了磨砚的过程,强调了文人对工具的珍视与情感。蟾泪湿润云根的意象,既是对砚台保养的细致描写,也是对文人精神的隐喻,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追求与向往。最后以“昭阳夜雨痕”收尾,既点出历史的遗留,更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思与感慨。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深邃动人,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邺城宫殿久荒凉:开篇点明主题,描绘出邺城的荒废景象,反映了历史的无情。
- 缥瓦随波出禁墙:青瓦像流浪者一样随波漂流,象征着失落与无归。
- 谁约藓文成古砚:疑问句引人思考,谁的约定让岁月在砚台上留下痕迹?
- 等间裁破碧鸳鸯:描绘砚台的纹理,象征着古代文人的情感与追求。
- 已恣玉锋磨藓骨:表达对砚台的珍视,磨砚是文人修身养性的过程。
- 更持蟾泪湿云根:蟾蜍的泪水象征着滋润与成长,体现对文化的呵护。
- 欲知千载凄凉意: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悲凉,历史的印记让人感慨。
- 尚有昭阳夜雨痕:昭阳宫的夜雨痕迹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与历史的回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缥瓦随波”比喻历史的流逝。
- 拟人:如“已恣玉锋磨藓骨”,将砚台拟人化,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文化遗存的珍视,表现出诗人对光阴流转、文化传承的深切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砚:象征文化与知识的承载。
- 缥瓦:代表着历史的沧桑。
- 蟾泪:象征着对文化的珍视与呵护。
- 昭阳夜雨:象征着历史的遗留与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邺城的荒凉象征什么?
- A. 文化的繁荣
- B. 历史的无情
- C. 自然的美好
- D. 人生的快乐
-
填空题:古砚在诗中象征着____与_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蟾泪”是指用来滋润砚台的物质。(对/错)
答案
- B
- 文化,知识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对历史的怀念与感慨。
- 杜甫《春望》:反映战乱后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晏殊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表现出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但晏殊更注重历史的沧桑,李清照则更多体现个人情感的细腻。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晏殊更关注历史的整体,而李清照则关注个人在历史中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