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时间: 2025-01-10 19:0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通揽明月,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销愁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抛弃我而去的,是昨天的时光,无法留住;
扰乱我心情的,是今天的种种烦恼。
长风万里送走了秋天的雁群,
在这里,我可以痛快地在高楼上畅饮。
蓬莱的文章有建安的气骨,
中间的小谢又有一番清新之气。
我们都怀着逸兴壮志,思绪飞扬,
想要飞上青天,去观赏明月。
明月在手中把玩,
抽刀断水,水却更流;
举杯消愁,愁却更愁。
消愁本是想解忧,
人生在世总有不如意,明天我就散发长发,随意划扁舟。
注释
字词注释
- 弃我去者:抛弃我而去的。
- 乱我心者:扰乱我心的。
- 长风万里:形容风力强劲、远方的风。
- 蓬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美好与理想。
- 小谢:指谢脁,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与诗人,代表清新之意。
- 青天:指高远的天空。
- 明月:象征理想、追求与美好。
- 销愁:消除忧愁。
- 不称意:不如意。
- 扁舟:小船。
典故解析
- 蓬莱: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象征理想与超脱的境界。
- 建安骨:指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强调气骨与才情。
- 抽刀断水:寓意无力改变的事情,象征愁苦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其作品以豪放、奔放、个性张扬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与友人别离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李白在此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无奈与忧愁。
诗歌鉴赏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七言古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诗的开头便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昨日的离去与今日的烦恼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无奈。长风送走秋雁的意象,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提到蓬莱文章与建安骨,展现了诗人对文人风骨的欣赏与追求。李白以此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期盼,希望在高楼之上,与明月相伴,超然物外。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又感受到抽刀断水与举杯销愁的无奈,愁苦似乎愈发加深,无法通过饮酒来解脱。最终,诗人对人生的不称意感到无力,决定明朝散发弄扁舟,象征着一种隐逸的理想生活与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挚爱,展现了他那份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无奈。
-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今天的烦恼使得内心更加乱。
-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表达对饮酒高歌的向往。
- 蓬莱文章建安骨:赞美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才华。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表现出诗人胸怀壮志,想要超然于世。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人生的无奈与愁苦,尝试解忧却愈加深重。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以个人的选择与态度,表达对人生的不满与向往自由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抽刀断水”,形象地表达了无奈与愁苦。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夸张:如“长风万里”,渲染了壮丽景象与豪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李白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最终形成了一种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风:象征着自由与广阔的胸怀。
- 秋雁:寓意离别与思念。
- 明月:象征着理想、追求与清澈的心灵。
- 扁舟: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风万里送秋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愁苦
B. 自由
C. 怀念 -
“抽刀断水水更流”意在表达什么?
A. 解决问题
B. 无奈与愁苦
C. 自由自在 -
诗人用哪种意象来象征理想与追求?
A. 秋雁
B. 明月
C. 高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 杜甫《赠花卿》: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人生感悟,但李白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情感与内心的挣扎,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出对壮丽景色的欣赏与人生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