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

时间: 2025-04-28 14:18:05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白话文翻译:

落叶纷飞,秋天已深,窗外可以看到邻居。
世间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唯有我在林中独自扫落叶。
在这微弱的月光下,夜晚显得萧瑟,清晨的霜重重叠叠。
昨天的繁茂阴影尚存,春天的莺声在树间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落多:落叶多。
  • 诸邻:各位邻居。
  • 惊尽:感到惊讶、惊奇。
  • 独扫:独自扫落叶。
  • 萧骚:形容环境清冷、寂寞。
  • 微月夜:微弱的月光照耀的夜晚。
  • 重叠早霜晨:早晨的霜重重叠叠,形容天气寒冷。
  • 繁阴:茂密的树荫。
  • 莺声:黄莺的鸣叫声。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莺声树树春”可联想到春天的生机与温暖,与秋冬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80-841年),唐代诗人,字景升,号青原,原为湖北人,后来定居于长安。他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常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 《落叶》创作于秋冬之交,诗人在窗前观察周围的景象,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落叶》以清新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情感。首句“落多秋亦晚”直接点明了季节,落叶的数量与秋天的深度相呼应,暗示着生命的衰退与时间的流逝。窗外的邻居似乎与自己并无太多联系,表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暗含诗人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诗人自问世间有谁会因落叶而感到惊奇,暗示他对世事的淡漠与冷静。在这个孤独的时刻,他在林间独自打理落叶,似乎在与自然对话,表达内心的宁静。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描绘了清冷的夜晚和寒冷的清晨,萧瑟的环境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最后两句“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则通过对比,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似乎在提醒人们生命的轮回与希望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孤独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对春天的向往,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独特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多秋亦晚” - 落叶纷纷,秋天已经深了。
  2. “窗外见诸邻” -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邻居。
  3. “世上谁惊尽” - 世间又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呢?
  4. “林间独扫频” - 只有我在林中独自扫落叶。
  5. “萧骚微月夜” - 在这微弱的月光照耀下,夜晚显得冷清。
  6. “重叠早霜晨” - 清晨的霜重重叠叠,寒冷的气息弥漫。
  7. “昨日繁阴在” - 昨天的繁茂阴影尚在。
  8. “莺声树树春” - 春天的莺鸣在树间响起。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落多”与“秋亦晚”形成对比,暗示生命的衰退。
  • 拟人:用“谁惊尽”来表现诗人对世事的淡漠。
  • 对仗:如“微月夜”与“早霜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光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春天生机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叶: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时间的流逝。
  • 邻居: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
  • 微月:暗示孤独和清冷的夜晚。
  • 早霜:象征着严寒,反映季节的变化。
  • 莺声: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形成与秋冬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2. 诗人在哪个环境中独自扫落叶? A. 窗内
    B. 河边
    C. 林间
    D. 草地

  3. “萧骚微月夜”中的“萧骚”指的是什么? A. 热闹
    B. 寂静与凄凉
    C. 温暖
    D. 明亮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齐己的《落叶》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交融,而《登鹳雀楼》则表现出更为雄壮的气势与对远方的向往。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