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时间: 2025-01-26 04:43:07

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白话文翻译:

在丰衣足食的地方不要停留,
圣人的足迹和灵验的踪迹都值得去探索。
偶尔遇到文殊菩萨,开启智慧的眼睛,
将来一定要记得老师的教诲和心意。

注释: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衣食无忧。
  • 莫住:不要停留;这里有不满于现状、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思。
  • 圣迹灵踪:指圣人留下的足迹和灵验的事迹。
  •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中代表智慧的菩萨。
  • 慧眼:智慧的眼睛,象征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 老师心:指老师的教导和关怀。

典故解析:

  •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常被描绘为持剑和经卷的形象,代表着对真理的追求。
  • 清凉山:传说中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象征着清净和智慧的所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779-847),唐代诗人,号竺仙,擅长诗、词、赋,尤其在佛教诗词方面有深厚造诣。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宗教的理解。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齐己生病期间,表达了对学生的寄语和期望,体现了他对智慧与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和师生情谊的思考。开头两句,诗人劝诫小师在丰衣足食的环境中不要停留,暗示了物质富裕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接着提到“圣迹灵踪”,不仅是对文殊菩萨智慧的向往,也反映出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对智慧的追求贯穿全诗,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人思想的深刻影响。

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期待,提到“忽遇文殊开慧眼”,表明在关键时刻会遇到启迪智慧的机缘,引导小师走向更高的修行境界。最后一句“他年应记老师心”则是对师生间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师恩的厚重与期盼。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学生的关怀,又充满了对智慧的敬仰,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强调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是停留的理由,提示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第二句:表达对圣人智慧的渴求,暗示人生的探索。
    • 第三句:遇到文殊菩萨象征着智慧的开启,意味着求知的方向和希望。
    • 第四句:寄予小师对老师教诲的铭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 修辞手法

    • 该诗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文殊菩萨象征智慧,丰衣足食则象征物质生活的富足但不足以停留。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围绕着智慧的追求和师生情谊展开,传达了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意象分析:

  • 丰衣足食:象征物质的满足与安逸。
  • 圣迹灵踪:代表精神追求和智慧的探索。
  • 文殊:智慧的象征,启迪思想。
  • 老师心:传达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教导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丰衣足食”是指什么? A. 物质富裕
    B. 精神追求
    C. 学业有成

  2. 文殊菩萨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3. “他年应记老师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师恩的感激
    C. 对未来的不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表现人生哲理和对未来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这首诗更侧重于佛教思想与师生情谊,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