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弁阳翁新居,堂名志雅,词名萍洲渔笛谱)》
时间: 2025-04-27 11:09: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萼红
(弁阳翁新居,堂名志雅,词名萍洲渔笛谱)
作者: 张炎 〔宋代〕
制荷衣。傍山窗卜隐,雅志可闲时。
款竹门深,移花槛小,动人芳意菲菲。
怕冷落萍洲夜月,想时将渔笛静中吹。
尘外柴桑,灯前儿女,笑语忘归。
分得烟霞数亩,乍扫苔寻径,拨叶通池。
放鹤幽情,吟莺欢事,老去却愿春迟。
爱吾庐琴书自乐,好襟怀初不要人知。
长日一帘芳草,一卷新诗。
白话文翻译
我制作了荷叶衣,依偎在山边的小窗里隐居,心中有着雅致的志向,时常可以悠闲自得。
推开那深邃的竹门,移开小小的花栏,满院的芳香气息令人陶醉。
我怕冷落了萍洲的夜月,想在静谧中吹奏渔笛。
在尘世之外的柴桑,灯下的儿女们,笑语间忘却了归家。
我得到了几亩烟霞,偶尔扫去苔藓寻觅小径,拨开树叶通向池塘。
放飞鹤般的幽情,吟唱莺鸟的欢声,老去的时候却希望春天能迟些到来。
我爱我的小屋,琴书自乐,心怀恬淡的情怀不愿让人知晓。
长日里,一帘的芳草,一个卷的新诗伴我度过。
注释
字词注释
- 制荷衣:制作荷叶衣服,象征隐逸生活。
- 卜隐:选择隐居之地。
- 雅志:高尚的志向。
- 款竹门:轻推竹门,形容宁静的环境。
- 动人芳意:令人陶醉的花香。
- 萍洲:指代一种隐逸的生活。
- 渔笛:指渔夫所吹的笛子,象征宁静的生活。
- 烟霞:指自然风光的美好。
- 放鹤:放飞心灵,追求自由。
典故解析
- 萍洲:可能源于隐士生活的理想,寓意逃避世俗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宋代词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词风著称,尤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炎隐居生涯,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他希望逃避世俗、享受闲适的情感。
诗歌鉴赏
在《一萼红》中,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的开头,“制荷衣”引入了自然元素,象征着清新与隐逸的生活。整首词通过“傍山窗卜隐”的描绘,创造出一个宁静的居所,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自在与惬意。
诗中多次提及自然元素,如“移花槛小”、“动人芳意菲菲”,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怕冷落萍洲夜月”,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宁静夜晚的珍视。
灯下的“儿女”和“笑语忘归”,描绘了温馨的家庭生活,展现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依然对人情温暖的渴望。诗的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琴书的热爱,表明了内心深处对高洁志趣的追求,而“长日一帘芳草,一卷新诗”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场景。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体现了他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制荷衣:展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傍山窗卜隐:选择靠山居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 雅志可闲时:表达诗人心中高尚志向与闲适时光的结合。
- 款竹门深:形象表达宁静的居所环境。
- 移花槛小,动人芳意菲菲:小巧的花栏与浓郁的花香,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怕冷落萍洲夜月:对夜晚的珍惜,表现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 想时将渔笛静中吹:渔笛象征着宁静、悠闲的生活。
- 尘外柴桑,灯前儿女:描绘家庭生活的温馨,体现诗人对人情味的珍视。
- 分得烟霞数亩,乍扫苔寻径:描绘自然环境中的闲适与乐趣。
- 放鹤幽情,吟莺欢事:表现诗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的愉悦。
- 老去却愿春迟:对时光的感慨与对春天的期待。
- 爱吾庐琴书自乐:表达对自身兴趣的满足与宁静的享受。
- 好襟怀初不要人知:强调内心世界的隐秘与自我满足。
- 长日一帘芳草,一卷新诗:展现诗人的闲适生活,充满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放鹤幽情”比喻自由自在的心境。
- 拟人:如“动人芳意菲菲”,赋予花香以生命。
- 对仗:如“长日一帘芳草,一卷新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在自然中追求自由与艺术的心态,强调了与世隔绝的安逸与自我的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衣:象征清新与隐逸。
- 山窗:代表宁静与自然的结合。
- 渔笛:象征悠闲与安静的生活。
- 烟霞:代表自然的美好与诗意。
- 琴书:象征文化与内心的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一萼红》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炎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渔笛”象征什么?
A. 喧闹的生活
B. 悠闲的生活
C. 忙碌的工作 -
“怕冷落萍洲夜月”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珍惜?
A. 日出
B. 夜晚
C. 清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张炎《一萼红》与陶渊明《饮酒》: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强调内心的自我满足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