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韵四首》

时间: 2025-02-04 15:45:57

万国归心天不言,诸儒争席异临轩。

圣功典学形歌颂,更觉曹刘不足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国归心天不言,
诸儒争席异临轩。
圣功典学形歌颂,
更觉曹刘不足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天下各国都归心于此,虽然上天不言,但人们的心意已然明白。各位儒生争相在高座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圣人所建立的功业和典章,人人都在歌颂,但与古代的曹操和刘备相比,仍觉得他们的成就不足以吞噬历史的光辉。

注释:

  • 万国归心:指的是四面八方的国家都归附于此,表现出对某种理想或领导者的认同与向往。
  • 天不言:天意不言明,暗指自然法则或道德标准。
  • 诸儒:指众多的儒生,古代的知识分子。
  • 争席异临轩:指各个儒生在不同的地方争相发言,表现出对知识和思想的渴望。
  • 圣功典学形歌颂:指对圣人所建立的功业和学说进行歌颂。
  •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象征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翁,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豪放、清丽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虽短,却蕴含丰富的哲理和历史思考。诗人以“万国归心”开篇,展现了一个强大、团结的局面,暗示着当时人们对理想国家的向往。紧接着“诸儒争席异临轩”,呈现了学术界的活跃与激烈,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角色。

“圣功典学形歌颂”,则是对历史伟人和其成就的肯定,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然而,最后一句“更觉曹刘不足吞”则是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表达出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追求,仿佛在说,虽然历史上有伟人,但真正的理想与成就应该是更高的。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对社会的关注,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国归心天不言:表面上是对各国归附的描述,实则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与向往。
  2. 诸儒争席异临轩:描绘出知识分子争论的热烈场景,反映出时代对思想的渴望与重视。
  3. 圣功典学形歌颂:强调对历史圣人的赞美,体现出对文化的传承与敬仰。
  4. 更觉曹刘不足吞:用“曹刘”作为对比,提示读者对历史成就的质疑,引导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国归心”和“诸儒争席”,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整首诗通过多层次的排比,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热情与历史的沉重。
  • 隐喻:如“曹刘”代表历史成就,隐喻对过去的反思与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求,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国:象征着多元的文化与思想,体现出广阔的视野。
  • 诸儒:代表着知识与智慧,体现出对知识分子地位的重视。
  • 圣功典学: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国归心”的意思是什么?

    • A. 各国都归附于某个理想
    • B. 各国相互争斗
    • C. 各国的心意不明
    • D. 各国无关紧要
  2. 诗中提到的“曹刘”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 A. 战国时期
    • B. 汉朝
    • C. 三国时期
    • D. 唐朝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前出師表》: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理想。
  • 《登高》:杜甫的《登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再次韵四首》对比: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杜甫更多聚焦于个人情感,黄庭坚则着眼于社会与文化。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适合深入研究。
  • 《黄庭坚诗文集》:专门研究黄庭坚的诗词,提供背景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