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山》

时间: 2025-01-24 17:10:45

山作危梁千尺横,一天金泛月波清。

幽禽不复惊棋响,深谷犹能答斧声。

塔坏尚余鸿雁意,井荒谁放辘轳鸣。

试将比较天台景,只欠璁珑琪树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烂柯山
作者:汪忱 〔宋代〕

山作危梁千尺横,一天金泛月波清。
幽禽不复惊棋响,深谷犹能答斧声。
塔坏尚余鸿雁意,井荒谁放辘轳鸣。
试将比较天台景,只欠璁珑琪树英。


白话文翻译

山峦如同千尺高的危梁横亘在天地之间,清澈的月光照耀在水面上,泛起金色的波纹。幽静的鸟儿不再因棋声而惊飞,深邃的谷底仍能回应斧声的回响。尽管塔已毁坏,仍留有鸿雁的情意;而荒废的井边,谁又能听到辘轳的鸣响?我试着将这里的景色与天台山的美景比较,只是少了那璀璨的奇树和美玉的光辉而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危梁:形容高耸如桥的山。
  • 金泛:指水面上反射的金色光芒。
  • 幽禽:指栖息在幽静环境中的鸟类。
  • 棋响:下棋时发出的声音。
  • 斧声:砍伐树木时发出的声响。
  • 塔坏:指塔楼已毁,意指衰败。
  • 辘轳:一种用来提水的工具,通常发出声音。
  • 璁珑琪树:指美丽的树木,是天台山的象征。

典故解析

  • 天台山: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其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闻名,常被用作对比的对象,象征着更高的理想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忱,宋代诗人,因其作品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景色,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烂柯山》创作于汪忱游历烂柯山时,山水之美令他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与孤独,诗中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烂柯山》通过描绘山水景色,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开篇以“山作危梁千尺横”引入,立刻呈现出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接着通过“金泛月波清”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自然的和谐,鸟儿不再惊飞,斧声在深谷中回响,暗示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塔坏尚余鸿雁意”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尽管物质的景象已然破败,但情感的寄托依旧存在。最后以“试将比较天台景”作为结尾,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渴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作危梁千尺横:山峦如同一座高耸的桥梁,形象生动,显示出山的雄伟。
  2. 一天金泛月波清:月光照耀下的水面泛起金色波纹,描绘出夜晚的静谧美景。
  3. 幽禽不复惊棋响:鸟儿不再因棋声而惊飞,显示出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4. 深谷犹能答斧声:深谷中仍能回应斧声,强调自然的回应与人类活动的交融。
  5. 塔坏尚余鸿雁意:尽管塔已破损,但仍留有鸿雁的情意,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6. 井荒谁放辘轳鸣:荒废的井边,谁能听到辘轳的声响,暗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遗失。
  7. 试将比较天台景:试图将这里的景色与天台山的美丽进行比较。
  8. 只欠璁珑琪树英:唯独缺少那璀璨的奇树和美玉,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危梁,形象生动。
  • 拟人:深谷回应斧声,赋予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 对仗:如“塔坏尚余鸿雁意,井荒谁放辘轳鸣”,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感悟的思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在悠然的山水之间,诗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危梁: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金泛:象征着生命的光辉瞬间。
  • 幽禽:代表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鸿雁: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怀念。

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作危梁千尺横”中的“危梁”指的是什么?
    A. 一座桥
    B. 高耸的山
    C. 一条河

  2. 诗中提到的“天台景”象征着什么?
    A. 过去的辉煌
    B. 理想的境界
    C. 自然的和谐

  3. “深谷犹能答斧声”暗示了什么?
    A. 自然的回应
    B. 山的高耸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通过庐山的美景,展现人生哲思与情感。

诗词对比
汪忱与王维的诗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作品更加注重隐逸生活的哲学思考,而汪忱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人事变化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