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十首 其四》

时间: 2025-04-29 04:02:21

傍溪种篁竹,十年望成林。

不图列货殖,愿布九夏阴。

变化期为至,枝叶渐萧森。

忽值桑田移,根苗竟沈沈。

炙筠无事书,断节少赏音。

东里已寂寞,空持岁寒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傍溪种篁竹,十年望成林。
不图列货殖,愿布九夏阴。
变化期为至,枝叶渐萧森。
忽值桑田移,根苗竟沈沈。
炙筠无事书,断节少赏音。
东里已寂寞,空持岁寒心。

白话文翻译:

在溪边种下竹子,十年后期盼能成林。
并不图谋做生意发财,只想给夏天带来阴凉。
变化的时机终于来临,枝叶渐渐变得萧条。
忽然间看到桑田变迁,根苗却沉重无力。
烤竹子闲暇时写书,断节的竹子少了音响。
东边的村落已是寂寞,空有一颗岁寒的心。

注释:

  • 篁竹:指竹子的一种,生长在溪边。
  • 列货殖:意为经营商业,追求财富。
  • 九夏阴:指炎热的夏季,希望带来阴凉。
  • 桑田移:桑田指田地,形容社会变迁。
  • 炙筠:烤竹,指用竹子做的东西。
  • 岁寒心:岁寒指严冬,心中感到孤独与寒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冕(1287-1359),元代诗人、画家。他以山水画和诗作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冕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感怀十首 其四》是王冕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开头以“傍溪种篁竹”引入,描绘了他对竹子的栽种的期许,十年的等待象征着他对理想的执着与坚持。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充满了失落与无奈,竹子的成长并未如他所愿,社会的变化也让他感到无力。王冕通过“桑田移”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变迁的感慨,根苗的“沈沈”则暗示了他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最后两句则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的渺茫。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傍溪种篁竹:描绘了作者在溪边种竹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十年望成林:希望经过十年的努力,竹子能够茁壮成长。
    • 不图列货殖:表明自己不追求商业利益。
    • 愿布九夏阴:渴望为世人带来清凉的庇护。
    • 变化期为至:意识到自然的变化已来临。
    • 枝叶渐萧森:竹子却没有如愿以偿,反而逐渐凋零。
    • 忽值桑田移:社会的变迁让他感到失落。
    • 根苗竟沈沈:竹子根部沉重,暗示着无力。
    • 炙筠无事书:闲暇时烤竹子,体现生活的无奈。
    • 断节少赏音:竹子的断裂使得书写失去了乐趣。
    • 东里已寂寞:生活环境的孤独感。
    • 空持岁寒心:心中感到孤独与寒冷。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的成长比作人生理想的追求。
    • 对仗:如“傍溪”与“东里”形成对比,营造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多次提到自然的变化,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人生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竹子:象征理想、坚韧与成长。
  • 溪水:代表自然与生命的源泉。
  • 桑田:象征社会的变迁与无常。
  • 寂寞: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年望成林”意指: A. 十年后希望竹子茁壮成长
    B. 十年后希望发财
    C. 十年后希望出名
    答案:A

  2. 诗中“忽值桑田移”表达了什么? A. 对生活的满意
    B. 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C. 对竹子的思念
    答案:B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C. 商业利益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冕与杜甫的作品,虽然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社会变迁的关注。王冕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人间的疾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王冕诗文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指南》